9月22日,襄阳综合保税区正式运营暨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在高新区举行。活动现场,来自各地的28家企业集中签约,达成投资计划30.5亿元。汉江流域乃至中部地区又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对外开放窗口徐徐打开。
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便民利企服务,让市场主体“近悦远来”;激活“四区叠加”优势,以公平开放机制,让要素流动自由便捷;全域推进“两网”(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以科学规范流程,让政务生态融通高效……
十年来,襄阳始终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全局、谋划长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为市场主体提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随着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开放活力充分激发,襄阳正以包容、进取的姿态奋发向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驻足扎根、干事创业,一个加速隆起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显现雏形。
改革强基 做优发展“软环境”
递交一张表单和一份承诺书,原本需要几天时间办理的经营许可证,不到20分钟便拿到手中……7月1日,全省首张“承诺即入版”行业综合许可证在宜城市行政审批局发放。
以信用为基础、承诺为关键、监管为核心的市场准营信用审批承诺即入制改革,让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风险可控的便利店、超市等行业商家可以凭借良好信用,享受先发证后审验服务,在少花时间、少跑路的同时,不再为“准入容易准营难”“办照容易拿证难”等问题而苦恼。
全媒体记者童光辉 摄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用户思维”,精准捕捉市场主体“急难愁盼”,将群众需求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风向标”“着力点”,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强”的优质营商环境。
降低“门槛”,让市场主体“进得来”。从2015年9月全面推行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三证合一”,到2016年10月的“五证合一”改革,再到2018年1月将47项审批改备案事项和保留的备案事项全部纳入“多证合一”……我市紧盯优化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不断降低设立企业的制度性成本,以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卸下“包袱”,让市场主体“立得住”。从2015年推行“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或转为其他服务项目改革起,逐年优化审批事项,让“门少进、事好办”;从2019年在全国首推“两无一免”(无申请、无纸化、免填单)简化退税流程,到今年开展留抵退税“精简达”试点,让退税资金直达快享、税收优惠全面覆盖;去年9月以来,分四批次发布“无申请兑现”事项50余条,让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企业资金保障充足……通过“减负担”和“发福利”同步推进,让企业在宽松环境中轻装上阵,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全媒体记者刘晞菁 摄
扎紧“篱笆”,让市场主体“行得稳”。2016年,在全省率先上线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形成部门协同监管、信用联合惩戒和“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监管格局;2021年,制定出台《襄阳市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试行)》,明确交往界限,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近年来,综合运用信用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手段,持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靠前服务的同时,我市还在“管”上下功夫,强化引导、做实监督,护航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企业生长的沃土,随着一项项改革举措不断推出,我市政务服务效能明显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数由2012年的6.67万户攀升至2021年的10.58万户,增幅、增速均居全省前列,“中国优化营商环境50强”“湖北省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等荣誉纷至沓来。
开放加码 筑牢发展“硬支撑”
近日,市商务局公布1至7月全市商务经济重要指标数据,其中,出口额204.5亿元,稳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34.2%。
襄阳地处我国内陆中部地区,“经济外向度水平不高”曾是长期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近年来,我市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却硕果频出,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97818万美元,较2012年增长约130%。
2月18日,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后纺车间22台细纱机改造完成,开始生产新产品。通讯员陈培 摄
对外开放网络不断完善,重大项目接连落地,正大集团、比亚迪、吉利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与襄阳成功牵手,际华三五四二、新火炬科技、襄阳三珍等外贸型企业的产品畅销世界各国……这些转变,与我市抢抓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建设宝贵机遇,大胆谋创新、全力求开放的努力密不可分。
先行先试,当好改革“试验田”。在全省率先实行“多证合一”,企业登记注册实现“无人值守、智能审批、秒批秒办”;创新推出“先建后验”改革,并升级为“拿地即开工”新模式,工业项目审批时限由80个工作日压减至15个工作日;实施“先入区后报关”等机制改革,优化报关、运输、仓储模式……160项改革试验任务纷纷开花结果。
连接海外,搭建物流“新通道”。9条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年设计通过能力6460万吨的水运新港启动建设;机场国际区改造建设完成并实现国际货运直航;被世界知名船务公司马士基纳入全球第347号港口目录,可在襄阳本地签发进出口全程提单……以“四港一区”(航空港、铁路港、陆地港、水运港和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的“平台+通道”物流体系构建完成,重现“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交通优势。
5月14日,“大国重器”架桥机在宜城小河港区综合码头装船启航。襄阳造“大国重器”架桥机用于中泰铁路建设,由小河港通过江海联运出口至泰国,这是襄阳港首次开辟出口海运跨国航线。全媒体记者谢勇 通讯员王自强 黄吉东 摄
在襄阳火车站铁路货场,载满十堰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产品的集装箱被吊运至铁海联运班列上。该班列将驶往浙江宁波舟山港,发往埃塞俄比亚。全媒体记者江旭东 摄
服务创新,营造企业“舒适圈”。组建法律服务团,为襄阳自贸片区市场主体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引进襄阳财智服务联盟,为4万户平台签约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700万余元;落实“通关一体化”“提前申报”“自报自缴”等通关模式改革,让对外贸易方便快捷……宽松舒适的市场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慕名而来,也让要素流通愈发活跃。
截至目前,襄阳自贸片区市场主体达1.2万家,引进项目200余个,总投资逾千亿元。随着襄阳综合保税区正式运营,高新区、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四区叠加”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并在贸易便利化、跨境电商发展、一体化通关等方面,探索形成更多顺应市场主体期盼、契合发展需要的制度创新成果,实现外贸经济与县域经济、城区经济的互促互进。
流程再造 激活发展“新动能”
“以前,为了查询档案,经常要跑好几个区的档案馆才能把资料找齐。现在只需在‘鄂汇办’APP襄阳旗舰店‘下单’,查档资格审核通过后,相关资料就发到了邮箱,真的让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近日,由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延伸而来的“掌上办”服务让市民陈先生赞不绝口。
去年8月,我市启动“两网”建设百日攻坚,全力转变思想理念、创新治理模式、重塑行政方式,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襄阳样板”。
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我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充分发挥大数据资源在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中的支撑作用,纵深推进“一网通办”,全力推进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持续推进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减环节,切实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推动“一网通办”由“能办”向“好办”转变。
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我市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整合城市运行体征1300余项,在市级城运中心“一张屏”上进行数字化呈现,并围绕城市治理的高频事项,厘清部门职责边界、明确处置力量、畅通联动机制、提高办事质效,加速构建“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城市事件处置新模式。
在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指挥大厅,“一网统管”系统平稳运行。全媒体记者谢勇 通讯员王正强 摄
目前,全市“一张网”注册用户达196.65万人,月活跃用户12.7万人,累计办件量达到87万件,20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掌上查”“掌上看”“掌上问”“掌上办”“掌上评”,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烦”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县、乡三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和市、县、乡、村、网格五级处置体系已构建完成,31个部门的70个“信息孤岛”被打通,68个事件处置应用场景已高效处置事件41万余件,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5月30日,在樊城区行政服务中心,樊城区医保系统的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电子医保卡使用方法。通讯员杨毅 全媒体记者王虎 乔森垚 摄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襄阳将踔厉奋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持之以恒促改革、优环境,跑出发展“加速度”。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