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市越来越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全媒体记者谢勇摄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一转眼,十年过去。
十年时光,汉江两岸,云卷云舒,花谢花开。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切却已悄然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力地位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全面改善,人民福祉持续增加,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取得的成绩,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十年来,襄阳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跑出了加速度——襄阳地区生产总值每三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2015年突破3000亿元,2018年超越4000亿元,2021年跨越5000亿元大关。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襄阳上下信心坚定、斗志昂扬,正全力打造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奋力谱写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襄阳实践新篇章。
在国家战略中找定位
机遇就像闪电,哪怕是片刻的迟疑、观望,都可能与其失之交臂。
今天的襄阳,之所以能创造那么多辉煌,就是牢牢抓住各种机遇,坚持在国家战略中主动找准自己的定位。
2003年9月,襄阳成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202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位置,在全省区域发展中求作为!襄阳不等不靠,自行推动、自求发展,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全方位支持;另一方面,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夯实产业支撑。
2004年,国家开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在争当中部崛起排头兵中实现更大作为!襄阳对照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新目标新任务,对照湖北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安排新要求,着力推动产业交替领先、要素优化配置、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确保发展质效继续走在中部城市前列。
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支持襄阳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上升到国家层面。
在服务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提升襄阳战略地位、城市能级!襄阳勇于直面发展难题,敢于冲破路径依赖,力求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指标在全省有位次、有影响。
2020年12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首次提出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建设。
把各项工作置于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去谋划和推进!襄阳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北部列阵”。
回顾襄阳人民创造的辉煌,每一次机遇,襄阳都能牢牢抓在手中,催生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今年6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赋予襄阳新的重大使命任务,为襄阳加快高质量发展、服务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指明了方向、路径和举措。
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显现襄阳担当、贡献襄阳力量!襄阳聚焦五大重点领域18项重点工作,奋力打造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努力提升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树立雄心壮志,付出百倍努力,加快做强产业、做优环境、做大城市、做多人口,显著提升襄阳的产业层级、经济量级、城市能级、作风效级。”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强调,要正确认识襄阳都市圈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经济地理概念、城市联系概念、协同发展概念,在大局中确定方位,在格局中明确定位。
经济总量跃居湖北省第2位、汉江流域城市首位,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城市GDP50强……今日之襄阳,发展根基更深厚,经济底盘更牢固。
在转型升级中求作为
2017年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正式挂牌。挂牌以来,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承担的160项改革试验任务实施率已达100%,累计总结形成305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
去年1月,襄阳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复设立,同年11月顺利通过省级预验收。今年9月22日,襄阳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
成为高水平开放新引擎,襄阳自贸片区正大踏步地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已陆续开通9条国际物流通道货运班列,新增5个省级以上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2019年,汉十高铁、郑渝高铁襄阳以北段正式开通。2022年6月,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南漳、保康从此告别不通火车的历史,一步跨入高铁时代。
襄阳正加速融入全国“八纵八横”铁路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雏形显现。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5年,随着呼南高铁襄荆段、武西高铁十堰至西安段全部建成,襄阳将形成以郑渝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襄常高铁为“四纵”,以汉十高铁、汉丹铁路、襄渝铁路为“三横”的铁路运输网络,北上、南下、东进、西出的“多向放射型”高铁网络正在形成。
6月13日,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项目迎来首批师生入住。今年9月,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70栋单体建筑已封顶65栋,项目的总体形象进度达85%。
近年来,襄阳大力实施“招校引院”计划,积极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产才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子,努力补齐襄阳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短板。
从“一个龙头、六大支柱”,到构建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打造“135”现代产业集群……十年来,襄阳加快构建万亿工业强市,始终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条腿走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产品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
数据显示,我市十年间工业经济量质齐升,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187.1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093.88亿元。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未来将发展1个4000亿级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纺织服装4个1000亿级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4个500亿级产业,将“135”产业集群优化提升为“144”产业集群。
2025年,我市将力争汽车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汽车产量突破7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
9月23日,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澳门推介襄阳旅游产品。唐城、汉城、华侨城……十年来,襄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5A级景区实现“零的突破”。
数据显示,襄阳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3.5∶53.8∶32.7优化调整为2021年的10.4∶44.5∶45.1,经济增长实现了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拉动的历史性转变,稳步迈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
在能级提升中强地位
十年来,从“三医联动”破解群众看病难,到积极推进鄂西北(襄阳)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市内三家三甲医院新院区建设,我市实现了优势医疗资源的整合裂变。
2019年,我市启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网”建设,今年6月,实现市、县、乡三级“一网统管”全覆盖,市民办事像网购一样便利。
从“一窗通办”到“一事联办”到“两网”建设……襄阳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营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2021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0万户,达到60.38万户,较2012年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我市新登记市场主体80524户,同比增长85.36%。
C919用上“襄阳造”,问天实验舱全部舱体动、静结构密封产品来自襄阳企业,湖北隆中实验室首批54项科技攻关项目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三足鼎立”……十年来,襄阳创新驱动实力全面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400.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207.4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占GDP比重达到22.7%。2021年,我市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南漳、保康、谷城三个贫困县“摘帽”,346个贫困村出列,37.5万贫困人口脱贫……从荆山之巅到汉江两岸,襄阳大地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襄阳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3.68%提高到2021年的62.46%。
城乡面貌蝶变跃升,公共交通、城市公园、标准化菜市场、公共厕所等设施不断完善,襄阳东站、市规划展览馆、市图书馆新馆、市科技馆新馆成为城市新名片。
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的同时,襄阳的绿色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202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7.1%;大气、水、土壤环境保护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预期目标,汉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水平,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考核优秀城市。
全市有210个省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市推行垃圾分类……在襄阳,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正从梦想变为现实。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伟大跨越。踔厉奋发的襄阳人民,将继续努力蓄积强劲动能,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着力打造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奋力书写全面现代化建设新答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媒体首席记者:严俊杰 通讯员:张坤
来源:汉江网
责任编辑:杨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