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明,杨氏始迁祖杨进献带领家人祭祀了先人,辞别了族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十堰草店,一路向东,途经均州,到达谷城,寻找新的安居地。杨公外迁,实属无奈,地少人多,僧多粥少。
杨公一家是挑着担子走的,他挑一担生活必需品,妻子杨操氏带领几个未成年的儿女。他们在今天的六里坪一带,遇到一只流浪狗,这只狗一路跟着他们,孩子们要给狗喂烧饼,被杨公制止,他担心喂了食,狗会一直跟着。夜间,他们露宿在今天丁家营一带的路边树林,夜间,这个流浪狗一阵狂叫,惊醒一家人。杨公一看,远处有一长串火把在晃动,杨公知道是土匪夜晚出来抢劫。他赶紧带家人躲进树林深处的一道沟槽里。第二天,杨公看到头天夜里露宿的树林前的土路上有大量马蹄印子,杨公暗自庆幸,他赶紧掰了一块烧饼喂狗。他仔细打量一番,这只狗通体黑色,四脚雪白,是镇宅辟邪的“踏雪狗”,就对狗说:“你如果愿意,就跟我们一起走吧。”
杨公一家到了五山,寻找落脚的地方,去了几个村庄,不是嫌太闹杂,就是太凄凉,走到今天的杨家老湾村老村部一带,黑狗叫了几声,趴在地上,不愿再走了,好像在提醒杨公停下来观察。杨公懂一些风水知识,这块平地,视野开阔,东西南北四面环山,是天然的屏障,藏风聚气;而且每个方向有一条曲折的山沟,既通风良好,又出路多多。杨公决定在此住下。
杨家开垦荒地、修建堰塘、建造房屋,十几年勤俭持家,已拥有几十亩良田,后来建了四合院,请了长工。通过滚雪球式发展,到了乾隆年间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名门旺族。光绪八年,秀才杨继贤领头修建了杨家祠堂,现已改为乡村记忆馆。杨家耕读传家,恪守“穷不丢猪,富不丢书。”解放前后,杨家一门出了三教授,传为佳话。
杨家老湾村也因杨家族居而得名,清代地方志上已有这个村名。
收集整理:杜权成 黄云
讲述:杜权成 录制:刘文杰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翟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