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0多年,他始终扎根山区教学点。为了学生的安全,他长期坚持去码头接送学生,实现学生往返“零”事故;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他主动承担不同学科的教学任务,一切从零开始;为帮扶贫困生上学,他开荒种地,“四处化缘”,累计资助学生近200名;无论条件再艰苦,他也没有让大山里的学生失去希望。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谷城县南河镇白水峪中心小学教学点教师谭承斌。
“只要我还在,就绝不让一个山区孩子失学”
谷城县南河镇白水峪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学校25名学生大多来自三四十里远的沟沟岔岔。像这样的“麻雀小学”,本可撤并整合,谭承斌也可以到条件更好的学校任教。但看到这群最小只有三四岁的孩子,想到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谭承斌毅然与南河镇中心学校立下“军令状”:只要我还在,就绝不让一个山区孩子失学!
在山区小学当校长,谭承斌最朴素的愿望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
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最远的要坐一个小时的船,再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为保证学生安全,这么多年来,谭承斌坚持每周带领老师在白水峪两岸码头接送学生,实现学生往返“零”事故。
为不让山区学生流失,谭承斌和老师家访的足迹遍布白水峪的沟沟岔岔。2013年冬天,谭承斌和老师结伴家访途中遭遇大雪,被困在山上,又冻又饿,只得在村民家歇一晚。直到几天后雪霁,他们才每人拿着一根木棍边探路边下山,一路滑倒无数次。回到学校时,大家的手脚青一块紫一块,不知是冻伤还是摔伤……
“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们吃得有营养”
在山区,买菜仅运费就很昂贵,而且不便储存。师生吃不上、吃不好、吃不起菜是不争的事实。“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们吃得有营养。”谭承斌决定自力更生。
2004年4月,当谭承斌看到校外大片荒地时,心里顿时亮堂了。课余,他带领老师一起开挖梯田;活动课,几十名孩子分班在菜地里劳动;双休日,妻子也赶来和他一起干。
除草、挖地、运土、搬石头……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谭承斌硬是在石头缝里开垦出4亩多的菜园。
为增加孩子们的营养,谭承斌又在低洼处搭建了两间猪圈和鸡棚,每年喂4头猪、50多只鸡,全部供应食堂。从2004年底开始,学生的饭碗里有了新变化,每周有肉和蛋,每顿饭菜成本不足一元钱,师生们的脸上笑开了花。
为让山区孩子安心上学,谭承斌“四处化缘”,多方寻求支持与帮助。靠着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的帮助,学校食堂基本不买米,生活补助和贫困生补助基本实现全覆盖,住宿免费,学生用的被褥、日用品均由学校免费提供。
谭承斌的妻子是乡村医生,也从不向取药、打针的学生提钱的事。
从教36年,谭承斌先后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近200名,资助金额达3万元。
“只要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好,我付出再多都值得”
白水峪中心小学教学点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寨包子最高处,地势陡峭。
为结束学校“桶挑盆端”的用水历史,谭承斌和村民一起砍路、挖沟渠、架水管,在高山与沟壑间引来了山泉水。2010年,村里为学校修引水渠5000米、更换水管2000米,解决了师生用水问题。
2011年,谭承斌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山区、撑起山区孩子成才梦想的感人事迹,经《襄阳晚报》报道在当地引起轰动,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捐助纷至沓来。昔日破旧不堪、面临撤并的白水峪中心小学教学点,在谭承斌的不懈坚守下迎来了新生。
拥有24年党龄、36年教龄的谭承斌,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只要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好,我付出再多都值得。”
“帮山里娃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6年秋季,谭承斌接到一个年轻教师的电话,对方说要来学校报到。谭承斌很高兴,专门驱车100多里去县城迎接。谁知,这位教师看到学校条件后,扭头拖着行李走了。
“毕竟是山区,地方偏远,条件相对艰苦。”谭承斌想尽办法,上门去做教师的思想工作。他为教师买新床、被子,添置衣柜、衣架、洗脸盆等生活用品。
同时,谭承斌带过的学生们还出资成立了“白水峪中心小学教师基金会”,除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外,还专门设立“青年教师补助”,对愿意来白水峪中心小学教学点支教的教师,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400元,并解决相应的车船费。自2019年以来,先后有5名年轻教师来到白水峪中心小学教学点,支援山区教育。
有人曾问谭承斌:“这么多年你一直坚守在这个山区教学点,图啥?”他总是笑着说:“这是我的家乡,我要帮山里娃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谭承斌的坚守与关爱下,不少山里娃走出大山,在更广阔的世界成就精彩人生:贫困生陈浩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在美国留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飞行员,曾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学生何则平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学生程天放现为中科院博士生……
通讯员:周晏安 朱辉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严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