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北省首个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单位、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首批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近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打造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标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以地方立法推动城市之治,这是襄阳正在发生的动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近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识,以高质量立法实现依法治市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6月10日至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在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奇妙镇举行。襄河道坠子、三国传说、郝氏皮影等襄阳非遗节目轮番上演,卧龙钱隆花轿、熊集舞狮、楚服走秀等本土巡游节目与群众互动……
这是《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宣传周的活动现场,一个个非遗项目正在走出“深闺”,走向烟火人间。
2022年5月1日,《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离我市首批实体性地方性法规《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施行已过去整整五年。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门立法融入民心、民声、民意。襄阳市区瓶装液化气用户约有4万户,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等,市场管理较为混乱,安全隐患较大,广大市民要求加强管理的呼声十分强烈。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2021年,市政府出台《襄阳市瓶装液化气管理办法》。目前,82家液化气站整改到位,23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液化气站永久关停,这一立法举措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
2021年6月1日,《襄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经过各级专家反复论证,并多次征求社会意见,最终得到多轮修改完善,实现襄阳电动车管理工作的“由乱转治”。
通过一次次生动的立法实践,襄阳不断完善立法机制,出台《襄阳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襄阳市人民政府立法协商工作办法》,建立健全立法起草、论证、评估、审议、协商等工作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通过调研座谈会、听证论证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察民意、汇聚民智,促使每一项立法都能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更为重要的是,襄阳坚持党领导立法,年度立法计划规划、重要法规规章草案、立法中的重大问题或重要事项,均提请市委审议决定,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推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襄阳经验”获得中央媒体的持续关注,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为健全完善备案审查监督体制机制,2020年以来,襄阳市政府备案审查通过各地各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54件,有效维护了法制统一。
在一系列扎实有效制度与举措的保障下,我市近年来先后高质量出台《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以及《襄阳市瓶装液化气管理办法》等10部政府规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襄阳的地方立法工作经验登上央视《法治中国》,政府立法工作受到司法部表彰。
如今,高质量立法工作带来的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局面,正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生机。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