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谷城纯手工“漏”粉条全过程!难得一见

©原创   2022-01-21 11:35   云上谷城

眼下正值隆冬时节,也是加工红薯粉条的最佳时机。位于谷城县冷集镇小磨山村的粉条加工厂里格外热闹,工人们忙着加工制作手工粉条,一派繁忙景象。

在加工现场记者看到,透过翻腾着的热气,红薯粉加水搅拌均匀后,工人用手工揉粉团,直到粉团湿度合适,变得筋道,再交到漏粉师傅手中。

漏粉师傅拿着底部有多个圆孔的漏勺,并不停地拍打着勺中的粉团,从勺底圆孔漏出的粉条匀速落入开水锅中,阵阵翻滚后煮熟。旁边,一位村民麻利地将红薯粉捞出放在水中冷却,另一位村民将粉条清洗后,最后挂起来晾晒。

说起手工红薯粉条的制作技巧,有着52年做粉条经验的老师傅周文合告诉了我们其中的诀窍。

小磨山村手工粉条制作师傅周文合:“第一红薯要纯;第二搅的时侯要搅均匀;第三供粉时不能停、得供匀;第四要锤好;第五就是拨锅,拨锅的时候要拨匀;捞粉条时要捞整齐……”

你以为粉条捞起来后就结束了?不对,还得进行下一道工序——冷冻。过去没有冷库,都是在寒冬天放在室外冷冻,现在有了冻库,冻粉条就可以不受天气和温度的影响。

小磨山村手工粉条制作师傅周文合说:“我们这个粉条,做成型了之后,搁那儿晾干水汽,必须要进冻库。过去呢,下雪是靠雪冻,现在是靠冻库,冻了之后它能稳定粉条的性质,做出来不变型。”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过程无任何添加剂,师傅们用最原始、最古老、最传统的纯手工方式,把地里的红薯变成一根根有温度的红薯粉条。

冷集镇小磨山村地处丘陵山地,适宜红薯生长。村民们素有种植红薯、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近年来,村里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红薯种植、红薯粉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助推群众致富。

在小磨山村,每年一到红薯丰收季节,都是村民们最繁忙的时候。他们把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经过清洗加工,打磨成红薯淀粉,红薯淀粉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自然风干,成为冬季做红薯粉条的原材料。红薯,也成为了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金果实”。

村民袁开定是土生土长的冷集人,2020年,他从村里流转了十几亩土地专门种植“豫薯12”红薯,供应给村里的粉条厂。2021年11月,他家的红薯喜获丰收,附近的村民们就到他的地里帮忙收红薯,工钱100元一天,实现了就近就业。

村民袁开定告诉记者:“我是土生土长的小磨山人,今年我种了十几亩红薯。这个红薯是村里专门从河南引进的一个品种,因为它含粉高,做粉条非常合适。一亩地能产五六千斤,村里收五毛钱一斤,去掉各种费用,一亩地能赚个一千五六百块钱。” 小磨山村还成立了兴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周边群众种植适合加工粉条的红薯品种并签订供销合同,红薯收获后,直接被合作社收购。由于该村种植的红薯品质好,再加之采取传统工艺制作,小磨山的粉条纯净透明、久煮不断、筋道爽滑,颇受消费者青睐。在谷城县首届农产品电商博览会上,小磨山的纯手工粉条一亮相,就被一抢而空。

粉条制作师傅周文合说:“冷集小磨山村的纯手工粉条,最大的优点就是煮不糊汤、炒不粘锅,吃起来很筋道。”  截至目前,小磨山村红薯种植面积达1300多亩,年产粉条25000余斤,产值25万元。

小磨山村支部书记曹仙立说:“我们村从2018年开始做纯手工红薯粉条,下一步,我们还想扩大规模,争取年产粉条达5万斤以上,产值达50万元以上。”

如今,纯手工红薯粉条成了小磨山村村民致富的 “香饽饽”。下一步,该村还将做大做强红薯粉条产业,并通过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将粉条销往全国各地,既促进农户增收,又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陈渊  王文龙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冷晶晶 / 编审:严华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