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智慧科学决策 绘就宏伟蓝图

2021-07-26 08:52   云上谷城

“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两个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助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7月24日,市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传出铿锵强音。

新闻发布会上,市委政研室(改革办、财经办)主任杨庆介绍,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最重要的一项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五项任务、六个定位、八项举措。一个主题,就是“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五项任务,就是推进“五城共建”。省委提出,要把襄阳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六个定位,就是建设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引领力的消费中心、城市群协同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和绿色发展先行区。八项举措,就是提出强化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强大交通枢纽和市场枢纽、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改革深化拓展等八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主题鲜明,体现了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政治自觉。党中央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崛起,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今年4月,党中央制定《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建设美丽中部、实现绿色崛起”。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以美丽湖北、绿色崛起为重点,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将“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作为主题主线,体现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次全会决策科学,汇聚了全市上下的智慧力量。为了起草好《实施方案》,市委专门成立起草组,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市委书记马旭明既“定向”又“把关”,既“点题”又“解题”,多次对《实施方案》起草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实施方案》初稿形成后,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讨论,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建议。市委充分尊重各方面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力求精炼务实,增强指导性和操作性。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召开期间,与会同志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得到吸收和采纳。全会最大程度地凝聚了各方智慧,汇聚了各方力量,是市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生动实践。

此次全会务实重行,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市委在《实施方案》形成的过程中坚持做到“三不”:不喊空洞的口号,建设美丽襄阳、实现绿色崛起,推进“五城共建”,都是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的具体行动;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实施方案》确定的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都是围绕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崛起这个中心任务,着眼襄阳所处的历史方位,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不另起炉灶、另搞一套,继续坚持以往市委全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注重与襄阳“十四五”规划做好衔接,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同时,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坚持把“五城共建”具体化工程化项目化,谋划和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为推进“五城共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7月24日市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付劲松表示,襄阳将勇担时代使命、聚焦目标定位,以本次全会通过的《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实施方案》为指引,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富有活力、功能完善、品质一流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付劲松介绍,襄阳将以重大项目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进“一心四城”在空间结构布局、城市功能统筹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区对人口、资金和产业的吸纳。加速推进东西轴线、环线提速改造、5G基础设施工程、襄水古水道生态修复、岘山城市中央公园、“三江五岸”规划治理、湖北文理学院迁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鄂西北(襄阳)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襄阳铁路物流基地、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汉江生态城、古城整体保护利用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品质改善、资源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提升。“我们将以产业链条带动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支持各县(市、区)布局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块状产业集群,融入全市汽车、纺织服装、现代化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茶叶、蔬菜、生猪、家禽及蛋制品等10条农业产业链布局,增强县域创新驱动能力,积极培育县域市场主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付劲松表示,“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已建立,襄阳将加快建设郑万高铁襄阳以南段、武西高铁十堰以西段、襄荆高铁,实施汉江丹江口以下段千吨级航道提升工程,培育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在7月24日市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阮莉莉表示,襄阳将构建汉江流域外贸集疏运中心,为市场主体开展国际贸易提供多元化通道服务。

“五城共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拓展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阮莉莉介绍,我市自2012年起,启动外向物流通道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一江四线八达”物流格局,辐射效应明显增强,除服务本地企业外,已拓展到南阳、十堰、荆门、仙桃、驻马店等城市。

建设外向物流大通道,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降低企业出口成本,提升物流时效,对襄阳深化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意义重大。阮莉莉表示,将从四个方面推进外向物流大通道建设。

做好国际疫情严峻形势下通道稳固工作。通过宣讲通道建设政策,加大与沿海港口及中欧班列始发城市合作,争取更多舱位和集装箱资源,缓解外贸企业用箱难、定舱难问题。

巩固“一江四线八达”物流格局。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继续发挥借船出海优势,支持襄欧通道班列化发运。积极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继续深化与宁波、阳逻、钦州、上海、盐田等港口合作,共建铁水、铁海通道,力争更多通道实现稳定运营,并逐步实现班列发运。

打造外向物流集疏运枢纽。推动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打造区域共商共建共享的物流通道,吸引汉江流域外贸货物在襄阳集结,以规模化发运降低物流成本,打造汉江流域尤其是“襄十随神”外贸集疏运中心。

推进自贸区铁路、口岸资源整合。鼓励更多船公司在襄阳设立外贸还箱点。及时跟进襄阳铁路物流基地建设,支持优化、整合自贸片区内铁路物流资源。支持综保区建设运营,并与通道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在7月24日市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付劲松表示,襄阳将紧紧围绕市委全会提出的“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通过优布局、提能级、强功能,统筹构建便捷、立体、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付劲松介绍,襄阳将加快建设郑万高铁襄阳以南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积极争取将合襄高铁纳入国家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四纵四横”干线铁路网,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川渝、关中地区核心城市高铁连接。积极推进当阳经远安至保康铁路全线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实施襄阳铁路物流基地和东风铁路物流货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小河港疏港铁路、唐白河港铁水联运铁路专用线和堂清物流王树岗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完善铁水公多式联运体系,进一步凸显襄阳全国铁路枢纽地位。“围绕提升襄阳城市品质和能级,建设内畅外快的城市交通体系。”付劲松说,襄阳要加快完善襄阳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高速公路扩容加密,全面建成“四纵两横一环多支”高速路网,加快实施襄阳至宜昌、南阳高速公路,打通直达长三角、关中和川渝城市群快速通道。推进内环提速、中环连通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推进城市客运多元化发展,全面实施“江海联运、港港联动”战略,推动汉江梯级开发,加快建设雅口、新集枢纽,加快推进襄阳新港建设和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王甫洲船闸改造,实施汉江航道综合整治,贯通汉江千吨级航道,把襄阳港建成汉江航运中心和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努力形成四向通达的水运通道。

付劲松说,襄阳将加快推进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和T2航站楼国际区改造工程,开展T3航站楼前期研究工作,支持襄阳机场拓展航线网络,积极谋划国际包机业务,探索与十堰机场、神农架机场一体化协同运营新模式,争创一类航空口岸。同时,加快推进枣阳、保康、南漳等通用机场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有1至2个通用机场获得审批,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五大工程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7月24日市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阳以诚表示,将通过实施能力跃迁工程、双链融合工程、人才引领工程、要素聚合工程、协同创新工程,加快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科技部门将通过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核三城”,谋划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大院大所引进计划,支持省内外高校在襄阳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功能。依托汉江科联网、“科创中国”等信息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一批新兴产业,支撑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招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科技服务人才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体系。通过集聚整合技术、资本、数据等各类创新要素,加强科技诚信体系建设,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高规格办好品牌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强跨区域协同联动,构建“襄十”科创走廊,深化与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四大城市群科技互动,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共建科技合作园和创新基地。

阳以诚表示,下一步,科技部门将细化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推进措施,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创新生态,力争早日实现建成中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

奋力打造区域消费中心

在7月24日市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阮莉莉表示,将围绕五大举措奋力打造区域消费中心。

搭建消费平台。谋划建设襄阳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引进一流的商业综合体,打造高端消费载体。加快建设王府井(襄阳)商业中心等项目,尽快建成一批新的商业主体,吸引更多国际国内品牌入驻,满足消费新需求。依托古隆中等文旅项目,延伸壮大旅游消费产业链。推进万达广场等成熟商圈提档升级。改造提升襄阳北街等特色商业街。推进樊西八大市场等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高品质步行街和地标性商圈,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创新消费业态。充分运用“互联网+”,引导发展直播带货、跨境电商进口展示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加快发展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等,持续发展夜间经济和网红经济,创新发展消费新场景。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餐厅、无人便利店等新零售业态。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

提升消费品质。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重点引进珠宝类、名表类、化妆品类等国际国内一线知名品牌。提升老字号消费转型升级,指导老字号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协同营销。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建设一批国际国内品牌专卖店,打造区域性高端品牌营销中心。

拓展消费市场。通过襄阳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进博会等途径,开拓国际市场。整合展示交易、物流配送、文旅康养等功能,辐射四大城市群毗邻地区及“襄十随神”城市群。继续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推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优化消费环境。全面落实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积极争创一类航空口岸等“国牌”。吸纳区域总部和高能级商贸企业进驻,增强消费供给能力。构建新型消费信用监管机制,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协调互补、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联接互动。健全运行监测、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加快消费产业提质升级。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美丽襄阳绿色崛起

在7月24日市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表示,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提升人民对环境改善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以环保督察整改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美丽襄阳绿色崛起。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聚焦环境质量改善这个核心,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提升攻坚。着力调整优化“四大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管控,推动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深度治理;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深入推进水质提升攻坚。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围绕“精准管控”和“系统治理”开展水质提升攻坚,对重点流域开展水质达标攻坚,确保水质达标等。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抓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强化污染地块监管,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定期开展监测,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等。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我市经济活动生态化和生态资产经济化的有机融合。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无废”城市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探索转化有效路径,形成特色转化模式。

着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聚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加快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夯实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体制。做实做优市、县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以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为基础,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工作高效运行,筑牢“大环保”格局。完善优化大气、水生态补偿机制和考核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奖惩。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考核机制,严格落实约谈、预警、否决工作机制,以硬考核促进工作任务落实。加快建立“襄十随神”城市群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沟通合作机制,构建区域、流域协同治理、联防联控工作模式。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 编审:严华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