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姑娘”挥手拜拜 “三伏兄”来势汹汹 全国头伏热力地图出炉!你“伏”不?

2021-07-12 09:09   云上谷城

“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给我冰西瓜......”

7月10日是武汉正式出梅的日子,高温紧随其后到来。没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从7月11日起,我国将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专家提醒,“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

为何三伏天最难熬?“三伏”里哪“伏”最热?中国天气网推出三伏防暑妙招,助你健康平安过三伏。

为何三伏天最难熬?

“三伏”里哪“伏”最热?

“三伏”的说法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它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介绍,三伏天具有高温高湿明显、累计日数多、持续性强等特点。

三伏天到底有多热?

中国天气网统计了近30年来(1991年-2020年)的气象数据,三伏天里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极端高温在40℃以上,高温持续日数达5-7天;而南方大部虽因湿度大,极端高温没有北方强,但极具耐力,高温日数均在20天以上,局地甚至达35天。而不得不提的“高温霸王”吐鲁番,极端高温曾达47.8℃(2008年8月5日),高温日数曾持续达39天,几乎是高温全满贯。

古代的三伏也这么热?

历史气候研究表明,我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说道,当时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炎热异常;当年(1743年)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记录的实测温度是,7月20日至25日的气温值都高于40℃,其中7月25日竟达44.4℃。直让人感慨:“没有空调的时代,人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为何三伏天如此难熬?

胡啸介绍,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比热容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其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里哪“伏”最热?

胡啸表示,具体到某一年或某一地区,最高气温是出现在头伏、中伏还是末伏,或是立秋末伏后会不会出现“秋老虎”,其实要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系统。通常我国大陆,主要是热在头伏和中伏,但东南沿海和岛屿地区大多是热在末伏。即使是通常热在中伏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末伏后的8月中下旬,偶尔也可出现被称为“秋老虎”的连续高温天气。

连续第7年“超长待机”

头伏期间哪里“伏”汤蹈火?

今年的三伏又是“超长待机”40天,这也是自2015年起,连续第7年的40天超长“三伏”。

其中7月11日至20日为头伏,中国天气网推出“全国头伏热力地图”,看看头伏期间哪里“伏”汤蹈火,哪里佛系入“伏”。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介绍,今年头伏期间(7月11日至20日),在南方,像是浙江、江西、湖南东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福建、广东等地都将会持续闷热,最高气温基本在35℃以上,而且夜间最低气温也大多在26℃以上,真正进入到了“上蒸下煮”的连续桑拿天模式。

在北方,河北南部、山东、陕西、宁夏等地,头伏期间将会是高温与降雨交替出现、“水火两重天”的节奏,闷热的体感令人抓狂;同样是高温,在新疆南部一带,那里的高温style却是“干热暴晒”型,局地甚至会有40℃以上的极端高温出现。

总之,上述地区头伏的暑热来势汹汹,急需空调“续命”。外出时一定要全副武装,备好防晒衣、防晒帽、遮阳伞、墨镜等,还要注意多补充水分,切忌贪凉。

而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南部、京津冀、山西大部、甘肃、湖北、四川等大片区域,头伏期间气温普遍在30℃~35℃之间,天气虽然炎热,但不至于一整天“火力全开”。不过外出时,仍应尽量避开午后最热、最晒的时段,小心十面埋“伏”。

今年头伏期间,最让人羡慕的就属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南中西部这片区域了,最高气温基本在30℃以下,体感较为舒适。像是西藏部分地区,头伏期间最高气温只有20℃出头,凉爽得不要不要的,可以“佛系入伏”,悠哉“吃瓜”了。

相关链接

饺子!为啥又是饺子?

头伏为啥要吃饺子?

“吃”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北方有句俚语很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一来有麦收后尝新的意思,二来在提醒人们,夏季饮食不能含糊。

夏天人们容易食欲不振,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恰好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称,饺子的外形像元宝,也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伏日吃面的习惯也由来已久。《魏氏春秋》记载,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营养丰富又能发汗。

“三伏烙饼摊鸡蛋”,末伏时天气往往会稍微凉爽一些,烙饼也不会觉得太热。再煮上一锅绿豆粥,摊几个鸡蛋与烙饼一起食用,也算是美味。

三伏习俗还有哪些?

烙饼也好,饺子也罢,每逢三伏,人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避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食俗文化。比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用荷叶裹包子,据说有清暑的作用。

扬州则有说法称“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种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一般以清蒸为主,有温中健脾、补气补血之功效。

“就老北京而言,以往越是天热,越要来一碗冬瓜羊肉汤,趁热喝了,有一个好处就是多出汗,借此把体内的‘湿毒’及时排出来。”老北京人赵兴力表示。

气候炎热时,室外活动要适度。饮食之外,沿湖赏荷花,也是一种消暑佳趣。盛夏时分荷花盛开,人们往往会挑一个适宜的天气,出门赏荷。

总而言之,夏季是阳气高涨的时节。对一般人来说,要顺应季节、时令变化,调节作息时间,安然度夏。

为啥伏天更要防“寒”?

天儿一热,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其实,伏天更要提防的反而是“寒”。洗冷水澡、长时间吹空调、喝冰镇冷饮等,都是导致寒气入体的根源。

胡啸建议,伏天里,空调温度调至26℃左右,不开空调时注意开窗通风;伏天锻炼讲究轻缓,可选择10点前或下午5点后去户外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运动后注意补水,最好不要饮用含大量糖分的饮料;饮食注意少寒凉,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虽说三伏天真的让我们热得够呛,但其实也是一个正常的气候现象,每年我们都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迎接它、应对它。预防中暑、不要贪凉;多吃苦瓜,少吃冷饮;总之,只要积极和正确应对,我们都可以健康平安地度过三伏。

来源: 综合新华社、央视、中国天气网报道

责任编辑:翟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