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苏区村:红土地结出幸福果

©原创   2021-05-08 11:26   云上谷城

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曾是省定重点贫困村,2015年以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苏区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活环境,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上种出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果实。

苏区村距县城33公里,是谷城县著名的“红色村”。全村341户1300余人,有耕地840亩。过去,由于山高路远、人多地少,村民长期脱贫无路、致富无门,贫困群众超过全村村民三分之一,苏区村成了集库区、山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省定重点贫困村。

2015年,襄阳市委宣传部和谷城县税务局扶贫工作队进驻苏区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按长远、中长期、短期分类设计规划,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其中短期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市场,发展见效快的光伏发电项目;中长期产业选择种植红心猕猴桃项目;长期发展定位于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要想拔掉“穷根”,必须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2组村民彭国全曾经“种地嫌累、打工嫌远”,一年到头就想着讨救济。针对这种“坐等靠要”等问题,工作队创新方式,变过去给困难群众送钱送物,改为以奖补的方式鼓励各家各户发展种养业,激发大家谋发展的主动性。

驻村扶贫工作队人员汪东炜说:“现在我们是按照产业奖补政策跟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签订协议,鼓励他们自主发展特色养殖业,每年按成效给予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这样一来,促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奖补政策为彭国全注入了新动力——从2018年开始,他通过扶贫贷款发展养殖业,去年循环养猪11头、羊70余只、鸡300余只,仅发展特色养殖业就获得产业奖补1万元,在还清5万元扶贫贷款后,还攒下了自己的第一笔积蓄。

“去年的毛收入有10万,除去各项开支还剩余两三万,我全部存在卡上了,是我第一次存钱。”彭国全说。

今年春季,彭国全加大投入,添置了彩钢瓦,扩大羊舍面积。

在苏区村,像这样通过各种“土办法”激发困难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举措还有很多——

公益岗位竞岗制。把保洁、护林等公益岗位拿出来公开竞岗,上岗者在期限内工作情况能够得到村民满意,继续上岗,否则重新竞岗。

慰问只送“便民卡”。过去慰问困难群众,大多送钱送物,易滋生攀比。2018年村里建起爱心超市,通过登记办理便民服务卡,慰问困难群众可以“充卡”,村支两委根据其日常表现给予折扣优惠,表现越好折扣越大。

年过七旬的王能才曾经在村里担任多年党支部书记,前几年,由于大儿子重病、二儿子残疾、小儿子亡故,他家一度陷入贫困。作为老党员,面对困难他没有气馁,在工作队的帮扶下,他利用山场资源发展家庭养殖,年出栏鸡鸭近60只、猪牛羊10余头,年收入2万余元。

“现在我脱贫摘了帽,这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新生活的起点,后面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王能才说。

几年间,苏区村先后形成光伏发电、猕猴桃基地、畜禽养殖三大产业,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嵌入产业链条。55亩红心猕猴桃基地2020年挂果1.3万斤,销售额13万元。近40户困难群众参与红心猕猴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每年户平增收2000元,并带动了冯天明等贫困户发展猕猴桃50亩。分两批建成的100KW光伏发电厂,每年发电收入达8万多元,已覆盖20户困难群众,每户每年可增收2000元。

2018年底,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实现脱贫出列,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在多个扶贫产业叠加带动下,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5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郑思群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还要接续‘赶考’新征程,下一步,我们要把擦亮红色底色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围绕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挖掘整理谷城苏区革命历史,以红色传承推动乡村振兴,团结带领乡亲们持续奋斗,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答卷。”

记者:余运超 田强 赵蕾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冷晶晶 / 编审:严华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