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2018年底摘帽出列后,延续行之有效的好机制,将村民嵌入产业链,开发温泉,发展特色乡村游,壮大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
“就是这张卡,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往里面存钱。”3月9日,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2组村民彭国全满面笑容地掏出银行卡。2020年,他养猪11头、养鸡300余只、养羊70余只,全年收入11万元,还清5万元扶贫贷款后,存下第一笔积蓄。
苏区村位于谷城县大薤山脚下,是省级重点贫困村,于2018年底实现脱贫出列,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既要通过现有产业保证贫困户稳定就业、稳定增收,也要着眼于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苏区村党支部书记郑思群说。
延续“奖勤罚懒”好机制
苏区村村民彭国全年轻力壮,曾经“种地嫌累、打工嫌远”,一年到头想着讨救济。
为解决部分贫困户“等靠要”问题,襄阳市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出台奖扶办法:自主选择脱贫致富项目,每年按成效给予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
彭国全有了动力——从2018年开始,他通过扶贫贷款搞养殖业,至2020年底,养猪11头、羊70余只、鸡300余只。今年春节后,他添置了彩钢瓦,扩大羊舍面积。
奖勤罚懒,让不少“懒汉”变身“勤快人”。
在苏区村,这样的“土办法”还有很多——
公益岗位竞岗制。把保洁员、护林等公益岗位拿出来公开竞岗,上岗者在期限内工作情况能够得到村民满意,继续上岗,否则重新竞岗。
慰问只送“便民卡”。过去慰问贫困户,多会送钱送物,易滋生贫困户相互攀比。2018年,村里建起爱心超市,通过登记办理便民服务卡,慰问贫困户可以“充卡”,村两委根据贫困户日常表现给予折扣优惠,表现越好折扣越大。
郑思群表示,在脱贫攻坚期间摸索出来的一些好政策、好办法,还将延续下去。
让村民嵌入产业链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树上,一粒粒花生米大小的花苞挂在枝头;树下,10余名村民忙着施肥浇水……
2016年和2018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先后投资86万元,为村集体建起55亩红心猕猴桃基地,至2020年,挂果1.3万斤,销售额13万元。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汪东炜介绍,预计今年产量1.5万斤,明年超过2万斤。
目前,苏区村形成光伏发电、猕猴桃基地、畜禽养殖三大产业,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嵌入产业链条。
64岁的贫困户郑绪顺患有慢性病,几乎没有劳动能力,他以土地入股红心猕猴桃基地,自己在房前屋后养鸡,2020年总收入超过3万元,把孙女供上了大学;年过七旬的王能才利用山场资源发展养殖,目前存栏鸡鸭近60只,猪牛羊10余头,年收入2万余元。
村里帮助贫困户建立网络销售渠道。每季度举行一次电商培训课,指导村民采摘、包装、销售技巧,增加农特产品附加值。
发展特色乡村游
在苏区村,一座高高的打井机,吸引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目光。
那是在探测温泉深度,目前钻至地下200米,已有温泉冒出。
除了温泉,苏区村发展乡村旅游还有许多资源:
这里位于南河小三峡景区和大薤山风景区之间,山青水绿,被誉为“南河明珠”;
贺龙曾率领红三军在此战斗,留下很多红色遗址,2018年被命名为“谷城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被列入第二批湖北省“特色文化村”创建村。
目前,为乡村游配套服务的交通、餐饮、住宿等项目正在建设。
汪东炜希望,游客们从南河小三峡登船畅游,到苏区村登岸后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享受温泉服务,最终夜宿大薤山风景区。
全媒记者:赵峰 通讯员:江伟兵 阮班明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 编审:翟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