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 乡村美丽 农民富足——“十三五”期间襄阳农业农村新发展

2021-03-18 09:03   云上谷城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非洲猪瘟等风险挑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39.05亿元,总量比2015年增加161.8亿元,年均增加32.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5年累计增长18.3%,年均增长3.4%。“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农林牧渔增加值总量始终保持全省第一位,农业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

乡村美丽,日子红火,我市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农民增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十三五”以来,随着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第一产业在总量稳步壮大的同时,占GDP比重呈逐年降低态势,2016至2019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1.4%、10.6%、9.4%、9.3%。虽然农业占比降低,但是抗压能力强,支撑作用显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造成了明显冲击,但是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发展态势,在全市经济总量、第二、第三产业负增长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增加值逆势增长2.3%,占GDP比重提高到11.2%,充分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稳定了经济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与此同时,农民增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市围绕农民增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抓好农业生产,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422元,比2015年增加4772元,年均增长6.2%。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发生较大改观,我市所有村均实现了通电、通公路、通电话,97.3%的村实现了生活垃圾或部分集中处理,41.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全部或部分集中处理。

农业大市地位进一步稳固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

“十三五”以来,全市各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作物,积极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农作物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粮食产能稳定,中部粮仓地位巩固。

2016至2020年,我市粮食产量分别达到500.2万吨、500.2万吨、481.7万吨、467.1万吨和472.4万吨,粮食产量始终稳定在90亿斤以上。粮食单产稳中向好,稳定在6000公斤/公顷左右,守牢了中部粮仓,彰显了农业大市的责任与担当。

蔬菜面积、产量双增长。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88.61千公顷,比2015年增加11.37千公顷,年均增长2.8%;蔬菜产量达到294.4万吨,比2015年增加25.92万吨,年均增长1.9%。

菜籽产量连增长,油料供应能力强。2016至2020年,油菜籽产量分别达到8.6万吨、8.7万吨、8.7万吨、8.7万吨、9.6万吨,年均增长1.5%,油料供应保障力进一步增强。

畜牧产能恢复迅速。“十三五”期间,全市受“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猪出栏呈现负增长态势。但随着“非洲猪瘟”影响消退,襄阳畜牧业大市优势逐步显现,加之居民收入增加,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大型养殖企业养殖信心旺,扩能意愿强烈,产能恢复迅速,生猪出栏量企稳回升。2020年生猪出栏量383.62万头,同比下降3.0%,比2019年收窄27.2个百分点。

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台阶 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从机械拥有量来看,2019年,联合收获机达10.6万台,比2015年增加8.5万台,年均增长149.6%;从机械化作业情况看,2015年全市机耕面积873.5千公顷,机播面积440.7千公顷,机收面积696.8千公顷,到2019年,全市机耕面积达938.5千公顷,机播面积达696.8千公顷,机收面积848.4千公顷,年均分别增长1.8%、12.1%、5%,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

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在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现代农业设施快速发展,到2019年末农业设施数量2.7万个,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7千公顷,温室面积从2015年7026万平方米增长到2019年85785万平方米,4年间增长了12.2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大促进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此外,“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动下,呈现出数量快速增长、规模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实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2019年,全市农民合作社8376家(包括国家示范社34家、省级示范社71家、市级示范社435家),家庭农场624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79家,省级农业产业园6个,新型经营主体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要素组合、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为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 编审:翟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