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飞机去播种!他们在沙漠创造奇迹!

2021-02-04 16:58   云上谷城

在人民空军的队伍中

有这样一群负责“播种”的官兵

他们扎根在祖国的西部

在长达39年的时间里

累计将1万多吨种子撒到

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

7省(区)130多个县(市)

图片

300多个播区

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

让流沙败退、为荒山“披绿衣”

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他们,就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点击视频,看飞播任务如何执行↓

高温、荒山、沙尘暴

恶劣条件下抢播期

20世纪初,西北地区沙化严重

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之间的毛乌素沙地

不断向南席卷、扩张

已经逼迫陕西省的榆林城三次南迁
图片

1983年,刚投入飞播治沙工作不久的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奉命进驻陕西榆林

加入治理毛乌素沙地的任务中

这项工作有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飞播作业大多在荒山野地、大漠戈壁

风暴沙尘常常说来就来

第一代飞播人扎根西部大漠时

早上起来脸上、嘴里都灌满了沙子

老一代飞播人回忆:喝稀饭都硌牙

图片

一年适合飞播的季节

主要在5月到7月

飞行员们顶着50多摄氏度的酷暑

一天要飞上十几个小时

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

飞行员们就用土办法

给机舱的窗户上蒙上蓝色的布

他们挑战身体极限

就是为了在雨季前把种子撒向大地
图片

为保证每一粒种子能落到有效位置

飞播作业必须要超低空飞行

沿途往往是沙丘、山沟

飞行员必须沿着山势走势不停调整

这就是为什么比起先进机型

飞播造林要开运-5的原因

图片

△我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运-5型运输机

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

低空性能出色

可以在非常简陋的机场起降

图片

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训练

任务中一次次化险为夷

为了适应各种起降环境

年轻的飞播官兵苦练飞行技艺

他们不断缩短起降距离

压低超低空飞行的高度

提高飞机飞直线的精度

即便在大风天,误差也不超过十米
虽然飞播官兵

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

但在真正执行任务时

他们还是面临各种险境

2014年6月的一天

飞行员李铜和辛嘉乘

在陕西秦岭地区执行飞播任务

那里山峰数量多、密度大,

山里被薄雾笼罩,能见度只有3公里
图片

当天飞播任务即将结束时

穿过一层薄雾之后

飞行员眼前突现三面环山的地形

此时紧急迫降根本不可能

只有让飞机直线爬升,越过大山

两人屏气凝神,把速度压到最低

把飞机上升速度抬到最高

最终飞机贴着树梢越过大山

看到蓝天出现在眼前

他们才终于长舒一口气

图片

图片

36年只请过2次假

在黄沙翻绿中决定坚守

这些驾驶着运输机的飞行员


曾经也憧憬开着战斗机翱翔蓝天

却在毕业后来到祖国西部

开着运输机播种造林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坚守下去?
飞行员张建刚是大队中
参加飞播时间最久、

飞播次数最多的“老飞播人”

整整36年只请过2次假

张建刚回忆自己刚来沙漠时

甚至不敢告诉飞行学院的老师

自己被分去开运输机播种

当时看到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

他心里想:

“这样播下去的种子能长吗?”
图片

让张建刚震惊的是,两三年后

当他重飞之前的作业区域时

沙漠长出了一层绿苗

这让他感动到说不出话来

一颗颗种子就是沙漠的希望

把希望播种下去成为

张建刚坚守飞播事业的最大动力

图片

2020年退休后

张建刚的恩师在电话里对他说:

“我没想到你能在艰苦的大西北,

飞了一辈子,飞到了最高年限,

你是我最骄傲的弟子。”

图片

图片

把沙海变为绿洲

39年间创造治沙史上的奇迹

2020年

毛乌素沙地即将在陕西版图消失

这项绿色奇迹背后

就有空军飞播官兵做出的贡献

从1983年开始一直到2014年

他们用了32年时间

锁住了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

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植被覆盖率从1.5%提高到45.2%

图片

内蒙古阿拉善盟曾因土地沙化严重

被国际专家认为不适合飞播

然而,飞播官兵却在39年里

成功造林591万亩

植被覆盖度由飞播之前的5%左右

增加到现在的50.4%

如今的阿拉善盟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

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

当地老百姓摘掉了“贫困帽子”

每当运-5飞过
当地人都会说是“飞播绿鹰”来了
图片

多年来,一代代飞播人

用青春和汗水向黄沙宣战

从内蒙古腹地腾格里沙漠

黔南的崇山峻岭

榆林播区格尔木草原

川西高原贺兰沙丘戈壁
图片

他们,驾驶着我国最早的运输机

却做着最有生命力的事

把荒芜的大漠变成富足的宝地

致敬这群可爱的人!

来源: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邓植元 / 编审:翟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