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稳、支撑强、动能足、应变快。
刚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面对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全市工业经济从“暂停”到“重启”再到“加速”,呈现稳步恢复、持续向好的态势,工业产能恢复九成以上,转型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底盘稳
稳在主要指标。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虽然以61.6%的降幅开局,但此后一直呈稳步回升态势,平均每个月回升5.5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在“一主两副”城市中排第二位。
稳在匹配指标。2020年,全市工业增值税增速指标一直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好于全省17.4个百分点。
稳在县域经济。7个县(市)区连续4年全部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继续保持在全省三类县(市)区的第一方阵,枣阳市连续5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支撑强
强在重点产业支撑。占全市1/3以上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稳步回升,对稳定全市工业经济基本盘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5%,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9%和10.5%。
强在市场主体支撑。骨干企业加快成长,产值过亿元、过10亿元、过50亿元、过百亿元企业分别达到1002家、109家、8家和5家;骆驼集团连续7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列第456位,较去年上升11位;规模以上企业新增163家,净增88家,达到1722家,是4年来进规最多的一年,改变了多年“进不抵退”的被动状况;企业上市实现突破,长源东谷成功上市,共同药业、博亚精工上市稳步推进中。
强在重点区域支撑。6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速赶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襄州、枣阳、南漳、高新、谷城好于全省3个百分点以上。
动能足
项目拉动足。2020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91个,盼盼食品、正威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葵花药业产业园、格乐玛5G设备、正大食品自动化酱卤生产线等121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东风德纳新能源车桥、东风股份高端智能焊装制造等182个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谷城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创新驱动足。全市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个,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6家,新增华中科技大学成果转化基地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5户、科技孵化器7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5家,新引进创新创业团队62户;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新经济带动足。全市建成5G基站2781个,在建和新开工的新基建项目23个,总投资245亿元;华为、移动、电信等大数据中心建有机柜总量5000多个,服务器超15万台,存储容量超过500PB,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集聚区;全市上云工业企业突破2300家,16家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解析平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超过70%。
应变快
快在企业应变。疫情期间,全市10多家企业迅速改建、新建口罩、防护服、测温仪等防疫物资生产线,从谋划到投产均不超过15天;全市企业复工复产整体时间比全省平均早7天。
快在智能制造。全市新增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20家,新增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6家;骆驼、美利信等企业启动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等新生产模式,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快在绿色转型。全市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绿色产品2个,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210个,3家企业获批国家固废综合利用行业准入;完成1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 编审:严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