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把滚灯舞蹁跹

2021-01-22 11:09   云上谷城

演出现场

春节将至,各地年味儿渐渐浓厚。日前,在谷城县城关镇,记者欣赏了谷城县旗袍协会模特队表演的谷城“滚灯舞”。滚灯,是花灯艺术之一,史籍多载灯节起源于汉,隋、唐就有群众性观灯游乐活动。“滚灯”流传至今,具有见证荆楚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据了解,谷城“滚灯舞”是根据“正月十五闹花灯”玩“滚灯”的传统习俗演变而来的,以前一般在元宵节前后进行表演,具有民间习俗的传承特征。谷城县文化部门组织民间文艺挖掘整理工作,推陈出新,形成了现在的谷城“滚灯舞”。“集歌、舞、乐于一体,因而谷城‘滚灯舞’具有综合性特征。”据有关方面介绍,谷城“滚灯舞”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竹车到铁车

黄自琴,谷城县石花镇文化馆原负责人,谷城“滚灯舞”的传承人。她向记者展示了襄阳市政府颁发的该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并向记者展示了该舞表演视频。

记者看到,由能转动的轮子、滚把、滚轴和两个并排着的钟盏形花灯构成滚灯车,每一辆车上,还盛开着一朵大大的牡丹花。在车架上,小轮子两侧支撑起两盏滚灯,车有长长的把手,以便牢牢地把握在舞蹈演员的手中。

黄自琴说:“这滚灯车以前是竹子做的,材料轻巧,但是不结实。2008年,我自己动手画图,找镇上的工匠师傅改成了铁制的滚灯车,结实耐用,车把也改成了弯弯的形状,便于舞蹈演员把握,使用起来非常顺手。”

深红色的滚灯,浅红色的牡丹花,舞蹈演员绿色的衣服与手中的手绢布相映成趣,煞是好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就学跳‘滚灯舞’,我是石花镇文艺宣传队的演员,那时候我不到20岁,当时教我们跳舞的是陈中明、叶东升老师。舞蹈的曲子是县文化馆的蔡志国老师编的,歌词由石花镇的领导刘保国填写。各方努力,让这个舞蹈传承了下来。”

集歌舞乐一体

十冬腊月什么花儿开,什么花开喜洋洋?

十月里来哟霜叶赛花儿开,冬月里雪花白茫茫。

腊月里梅花喜洋洋,辞旧迎新庆吉祥。

谷城“滚灯舞”歌词优美。在演唱方面,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唱四季的花儿和人们的生活。舞蹈演员踏歌起舞,欢快祥和,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那滚灯车披红挂绿,一群演员手握车把,推动小车儿在舞台上转动,变换舞蹈队伍,两盏花灯则卧在小车上滴溜溜自转,还转得贼快。一男一女两个演员唱起了既动听又上口的“滚灯歌”。

黄自琴介绍,经改编的谷城“滚灯舞”通过表演者采用“推、拖、戏、晃、摆”等动律,加上大小“圆场”,形成灯为人舞、人为灯转的场面,因而具有审美特征。

音乐伴奏方面,记者听到的是民族乐器,演奏时随舞蹈的变化而变化,时轻时重,快慢交替,节奏鲜明,气氛热烈,使整个舞蹈场面更富活力。

黄自琴介绍,谷城“滚灯舞”对于表演者的人数和场地要求极为灵活,既适于舞台演出,也适于广场演出,而且可根据表演场地的大小确定演员的人数。记者看到,有8人表演的,也有16人表演的,舞蹈根据表演者的多少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可。

在传承中发展

非遗项目,传承是关键。

“十多年来,我们带着谷城‘滚灯舞’参加市级演出达十余次。”黄自琴介绍,“在过去,在谷城县农村收获的季节,小伙子们与姑娘们滚起花灯,戏耍起来,报起一年四季的花名,载歌载舞闹起来。后来,我们县把它挖掘起来,编成表演唱的形式在社会流传下去。”

黄自琴回忆起谷城“滚灯舞”的推广情况,感慨万千,她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滚灯舞”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谷城县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挖掘文化传统,2009年,谷城“滚灯舞”申报市级非遗成功。从那时起,谷城县的节庆活动中,经常出现谷城“滚灯舞”这一表演形式。黄自琴作为传承人,热情地推广“滚灯舞”,她被邀请到十多个舞蹈队忙着教授谷城“滚灯舞”。2020年襄阳举办文化节,她和演员们到襄阳昭明台前进行了展演。

石花镇也积极支持非遗展演,多次组织演出谷城“滚灯舞”,并送戏下乡,登上了许多“乡村大舞台”。如今,黄自琴是石花镇和城关镇两边跑,辅导演员表演、指导如何制作滚灯车。紫金镇相关部门也对“滚灯舞”感兴趣,黄自琴应邀到紫金镇去联系了两次,准备今年在紫金镇的文化部门和一些学校组织文艺力量排演谷城“滚灯舞”。

扎扎实实的推广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让广大群众了解非遗项目,推动形成了大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全媒体记者:周平

来源:襄阳晚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 编审:翟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