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财税结构、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兑现贴息惠企政策、发放房租就业补贴……
2020年,市财政部门积极用好、用足、用活一揽子政策,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持续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升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是衡量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兴斌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财政部门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等机遇,不断优化调整结构,着力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促进涉地“四税”减量提质。
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0亿元,同比下降46.7%。但财政收入质量有明显提升,其中税收收入124.2亿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8%,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扭转了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局面。
2020年9月19日上午,襄阳市中心医院财政电子票据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并成功开具全市第一张收费电子票据,开启我市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序幕。此后,市一医院、枣阳一医院相继实现电子票据上线运行,实现了由“群众跑腿”向“信息跑路”的转变。
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市财政局按照市政府要求,持续优化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循序渐进,分领域积极推进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不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促进襄州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运用为保障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等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当好全市人民的“大管家”,谋划好重点项目,市财政局抢抓窗口期机遇,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截至2020年12月25日,全市已发行债券103.78亿元,财政拨付率99.62%,有力支持了207国道襄州至宜城段改建工程、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襄阳示范区、东津新区产城融合起步区、东津智能制造产业园、湖北文理学院迁建等53个重点项目快速建设。
为弥补我市在医疗卫生上的短板,市财政局将省分配全市抗疫特别国债29亿元,集中用于鄂西北(襄阳)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等89个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使用率达67.1%。
优化营商环境出实招
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帮扶企业尽快恢复“元气”,减轻“创伤”,市财政局积极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做文章,将一揽子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维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老河口市一家民营企业,其生产的84消毒液是重要医用防护物资。疫情期间,公司产品供不应求,资金缺口达到700万元。为满足像维美生物这样疫情防控重点企业资金需求,市财政局响应中央号召,对他们的专项再贷款进行贴息,并通过降低地方金融服务收益、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方式,助力企业节省各类融资成本、担保费用。
2020年4月2日,一则消息《3个月免租6个月减半收租》引爆了朋友圈,里面提到的正是财政部门相应号召在全市推行的“免三减六”政策。如今,全市已减免房租9882万元,惠及企业2659家。与此同时,我市开启了惠企“自选动作”,对承租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用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收租金、对承租市场主体和居民个人房屋且未享受减免租金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租金补贴,全市共发放补贴租金1.88亿元,惠及企业6.5万户。
2020年,我市企业在资本市场捷报频传,长源东谷、共同药业、博亚精工相继在主板上市。为鼓励企业搏击资本市场,上市直接融资,市财政局及时安排奖励资金2000余万元,支持企业上市,打造了资本市场“襄阳板块”。
为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减轻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市财政局综合运用上级补助、市本级补贴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累计支出达10亿元,主要包括:争取东风公司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6.2亿元;安排市公交综合性补贴1.4亿元,解决其受疫情影响产生的一系列经营问题;统筹补助资金1.1亿元,支持“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 乐在襄阳”活动,重点支持了唐城、古隆中等A级景区免门票补助、旅行社组团奖励等,与此同时,支持优惠活动再升级,将华侨城、汉江游轮两家非A级景区也一并纳入该活动,给予免门票补贴;投放1000万元襄阳惠民消费券,激活消费潜力,惠及中心城区181个品牌、800余家门店。
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市财政局深耕细作“财智服务联盟”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平台依托“出口E贷”累计放款1650万元,企业外贸综合物流成本降低20%,基础财税人工成本节约80%;受财政部委托组织起草的“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数据增信分类标准”,获得财政部认可,有望成为“国标”。
兜底民生保障不打折扣
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
面对疫情不利影响,财政部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对一般性支出一压再压,对1—7月预算执行率低于50%的项目按项目规模的10%进行压减,合计压减支出1.8亿元。“财政收入再紧张,也不能紧了民生保障!”作为“大管家”,财政部门始终将民生保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和库款调度的优先顺序。到2020年底,市财政向市辖区调度资金65.2亿元,同比增加23.8亿元,没有发生迟发、少发工资等现象。
与此同时,一年来,财政部门筹集各级各类财政资金21亿元,用于医疗救治、疫情防控。清算省防控指挥部调配物资及设备1.58亿元。按时足额拨付养老、医保、工伤等各类社保基金54.9亿元。落实市直稳岗返还失业保险补贴资金8432万元,稳定就业岗位25.5万个。对1.2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1400万元。及时启动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为市区2.3万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社会救助资金1.58亿元。积极推进社区综合治理改革,落实财政资金0.9亿元,保障了社区工作者薪酬、社区办公经费、社区业务经费,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改革。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 编审:翟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