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镇下七坪村到秦家畈村的那条山沟,叫“杜家沟”。据说清代有个书法家杜夫子在这里居住过,因而得名。
杜夫子名讳无从考证,大致生活在清中晚期,以一手敦厚端庄的颜体著称,兼擅隶书,一生很少写草书。杜夫子是谷城历史上知名书法家,相传清末乡贤杨继贤曾珍藏有杜夫子的楷书六条屏《岳阳楼记》,多年悬挂在杨家大院正厅里,可惜至今已不知下落。
绘图:杜权成
民间传说中的杜秀才与杜夫子同为一人,其实杜夫子考了三次秀才未考中,以后就无意功名了。后人称他杜秀才,是敬重他有文化,他同时代的人都叫他杜夫子。他终生以教私塾为业,以书法为乐,以酒为伴,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是一生逍遥自在。
杜夫子自幼学文习字,以王義之习字池水尽墨为榜样,每天先写一千个蝇头小楷,再写五百大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还广泛向前辈求教。十二岁时,他用如椽大笔给乡贤吴四爷写了一幅寿字,六尺整张宣纸上,只写了一个榜书大字,笔力遒劲,入木三分,结构紧凑,布白均匀,点画丰润而灵动,满堂喝彩,吴四爷是四任县太爷聘请的师爷,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十八岁时,杜夫子已有名气,开门收徒,教授经文和书法。每年从腊月初一至腊月二十九,他要给乡亲们写几百幅对联,有达官贵人,也有目不识丁的农夫走卒。人们以得到杜夫子写的春联为荣。自带红纸,有钱给点儿钱,无钱道声谢。
杜夫子一生最为得意的事情是为县衙撰写亲书的对联:告状必有冤情理当细审;判决务必公平切莫偏私。不仅表达官民心声,而且通俗易懂。加上那凛然阳刚的书法,又平添了几分正气,令人肃然起敬。当年,县太爷发布文告征联,杜夫子从上百件中脱颖而出,体现了非凡的实力。更见功底的是县衙对联是四米高的抱柱联,刻工安排书丹几次都不满意,杜夫子提笔在木板上直接书写,不打格子,天地头留得恰到好处,各个字的位置匀停妥当,字与字呼应关联,顾盼生情。县太爷不禁拍手叫好,赏了杜夫子一坛好酒。
杜夫子一生与世无争,六十岁的时候,却惹了一场麻烦,好在化险为夷。房县一户大户人家老爷子去逝,请杜夫子写墓志铭,交了一两黄金作定金。杜夫子去了房县,听说这一家在当地无恶不做,特别是老爷子,喜欢欺男霸女,七十多岁的时候,还把儿媳的陪嫁丫环奸污了。杜夫子决定退钱回家。而这家可不是好惹的,杜秀才被硬逼软磨难以逃身,最后就按照石碑的格子,写在宣纸上。原文是:王公讳德字善长生平乐善好施不喜欺软惧硬惟才是举不贪赃枉法不苟且偷生……王家人放他回家。
后来,墓碑刻好了,青石上刚好有几个凹槽和石钉,按常规一般留出,文字意思一下子变味儿了:“王公讳德字善长生平乐善好施不 喜欺软惧硬 惟才是举不 贪赃枉法不 苟且偷生……”这一下闹了笑话,而王家后人不学无术,还到处喧嚷老爷子墓志铭是谷城书法家杜夫子写的,特别有面子。
杜夫子七十八岁时,自知身体每况愈下,预感时日不多,自己在一块木板上自书墓碑。七十九岁时茶饭不思,靠黄酒和米汤维持生命,刚迈进八十门槛不幸去逝。他立下遗嘱,用生前写的字代替火纸。据说他写的字能装两马车,一个民间书法家一生心血就这样付之一炬。杜夫子的木制墓碑立在坟前,没等到烧五七,就被喜爱书法的雅盗偷走了。
杜家沟今天为什么没有杜姓人家?因为杜夫子一家三代单传,他有四朵金花,都视为掌上明珠。老大老二老三出阁,小女自愿招赘,小女婿是个孤儿。4个女儿生的孩子都随夫姓了。杜夫子男女平等的观念很可贵。
作者:杜权成
来源:五山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翟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