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装台》在央视一亮相,就显出爆款的品相。不仅首播收视破1,豆瓣也几乎都是五星好评,各种评论不吝赞美之词,#装台#等相关话题阅读量早早突破1亿,其扎实接地气的剧情、丰沛的思想底蕴和饱含时代精神的精湛表演,被观众“装进了心里”。
《装台》讲述的是舞台拆卸行业里的普通人用双手和汗水改变命运的故事。分析这部电视剧热播的原因,除了导演、编剧艺术功底深厚,一众专业演员演技精湛,服装、化装、道具用心打造之外,其改编而来的同名小说所具备的坚实文学基础,是点燃观众热情的强力助燃剂。小说《装台》作者陈彦曾获得茅盾文学奖,他将自己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十余年工作中观察已久、烂熟于心的人和事反复咀嚼、沉淀,经过七八年的酝酿,精心打磨,写成小说。
2015年,《装台》面世后,引起各界关注,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并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正是作家用自己常年积累的发酵过的生活经验和冷峻犀利的现实主义笔法,讲透了人物的命运沉浮,为影视的二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赋予了电视剧《装台》一种看似朴素却又沉甸甸、看似平淡却又醇厚的人文气质。
其实,文学与影视联姻并非新鲜事。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文学深邃的思想涵养、广阔无边的想象空间、对美和善的敏锐体察、给人带来的情感慰藉等,都为其他艺术提供了肥沃的精神土壤。具体到影视领域,其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站在文学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得以实现的。有内涵的文学创作可谓影视生产的“第一车间”。
不只是《装台》,从早期的经典作品《在烈火中永生》《人到中年》《红高粱》,到近年来的精品力作《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流浪地球》,一批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剧获得好评,甚至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让人看到了文学作品与影视创作结合所迸发出的动人魅力。文学不仅为影视化改编提供一剧之本, 还为影视创作提供丰富的题材线索和多样的表现手法。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影视创作从诗歌那里借鉴了含蓄生动的比喻,从散文那里领略了清淡的风韵,从戏剧那里学到了紧凑顺畅的整体结构和矛盾冲突的设置,从小说那里懂得应该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时至今日,随着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以强大的传播能力、通俗的审美趣味赢得了广泛受众,成为大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首选。但无论文学艺术类别的格局如何变化,文学促进影视创作的声量并未减弱,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从未止步,是否具有丰沛的文学性也依旧是衡量影视剧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在某种程度上讲,文学兴,则影视兴。一方面,广大作家应再接再厉,继续深入火热生活,创作更多诸如《装台》这般贴近现实、内容扎实又具有心灵穿透力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影视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文学对影视的支撑作用,进而着力于自身文学修养和作品文学内涵的挖掘。在优秀的文学作品持续不断地浇灌之下,影视创作之花必将焕发出旷日持久的美。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 编审: 严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