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十三五期间,谷城县残疾人小康进程全面推进,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县5万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切实得到加强,康复、教育、就业、培训、扶贫、维权等任务如期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业和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的基础条件。县残联积极推动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扶持等工作,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重新找到了自信,在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30岁时因视网膜脱落,开发区胡家井社区居民邓明云双眼的视力下降到0.1,几乎成为一个盲人。就在邓明云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时,县残联通知她参加了盲人按摩技能培训。
“当时我听到县残联让我去学按摩,心里非常高兴,激动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因为我在黑暗中过了这么多年,如果学会了按摩,就能养活自己。”盲人按摩师邓明云说。
作为湖北省残联授牌命名的“全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谷城县残联自2004年开展保健按摩培训工作以来,已累计培训残疾人760多名,其中98%的残疾人已走上就业岗位和自主创业。
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人自力更生,县残联还结合工作实际,紧扣“产业扶贫解决一批”脱贫攻坚政策导向,在资金、服务方面给予“关照”,全面提升残疾人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盛康镇江家梁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身患脑瘫的残疾人薛勇,很想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来改变家庭的贫困。梦想看似很简单,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第一年,薛勇的投资几乎全部打了水漂。
“我18岁那年,没有技术、也没有经验,买了180只鸡苗,几乎全死光了。”薛勇说。
就在当时薛勇最困难的时候,县残联的工作人员给他送去200只鸡苗和幼鸡饲料,并请来老师传授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薛勇现在的养殖规模达到4000只。
土鸡散养扶持项目是县残联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帮助众多残疾人创业的一个缩影,该项目已连续实施6年,累计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土鸡苗12万余只,幼鸡饲料1万斤,为助力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开辟了有效的致富路径。
行走、跑跳,对于平常人是易如反掌的小事。但对一个脑瘫患儿来说,却是对生活的一种渴望。今年11岁的尚森源出生时早产、低体重。一岁半时,别的孩子可以跑可以跳了,他还不能扶着站起来,在医院检查发现是痉挛性脑瘫痪。
2010年,谷城县启动0—6岁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凡是谷城县户籍“0—6”岁患有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都能在省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免费康复治疗。尚森源被纳入第一批救助对象。2019年县残联又出台新的康复政策,将7—14岁的儿童也纳入到救助范围。
尚森源说:“我不光要会走,还要走得很快,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跑起来。”
十三五期间,县残联不断加强惠残政策体系建设,有效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先后进村入户为困难家庭、行动不便残疾人办证、换证2300人,做到建档立卡家庭残疾人办证零遗漏;实施精准康复,提升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六个一”工作法入选全国30个优秀案例;建设村级康复示范站6个,663名残疾儿童经过训练实现不同程度的康复;通过创建残疾人扶贫品牌基地、示范基地,带动320名残疾人就业创业,14家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就业676人,扶持残疾人“集镇小老板、农家小店主” 86个;实施“生态土鸡散养”扶贫项目,为153个家庭增收;加强教育赋能,770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2140人次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实现全覆盖,符合条件残疾人参加城乡医保、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补贴,633个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全部完成,270个家庭得到无障碍改造;通过举办“共圆小康梦”残疾人事业大赛和优秀摄影作品巡展,开展文化进家庭“五个一”、助残新春晚会等大型活动;加强自强脱贫典型宣传,充分激发脱贫致富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助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助残社会组织8个、注册助残志愿者1200多人;“助残圆梦”“关心你的残疾人邻居”项目打响品牌,助残志愿服务“三动”模式在中国残联助残社会组织工作研讨会上做经验交流。
记者:王文龙 通讯员:雷霆 / 编辑:冷晶晶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