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省道穿村而过,西边是山岗,东边是平畈,田地尽头是村庄,穿过村庄就是滚滚东去的汉江。这里是茨河镇的庙岗村,一个典型的山边、路边、河边村。上古时期,天帝赐大禹洪范九畴,划天下而为九州。禹封文龙负屃为汉水河神,掌管水务,并建庙于谷城茨河,此庙称为白龙庙,庙上之岗,是为庙岗。这就是庙岗村名的来历。
穿村而过的303省道
庙岗这片土地,曾留下革命先烈的足迹。1941年4月,鄂西北区党委利用多重关系,在茨河创办鄂北手纺织训练所,建立特别党支部。训练所还在庙滩、盛康等地开办织布厂、铁工厂、木工厂等分厂,生产棉布、棉纱、被服等一大批抗战物资。因为茨河手纺所经常有国民党特务盯梢,这些战略物资就从庙岗码头运往前线。这些抗战物资当时主要是输送到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
汉江边的庙岗村
1948年7月2日,襄樊战役第一阶段战斗打响,桐柏军区三分区司令员张廷发率八五团、八六团在太平店全歼敌164旅一个连后,在炮火的掩护下强渡汉江,在庙岗码头靠岸后,在茨河之西北、庙滩之东南的白虎山一带,截住敌第163旅辎重营,将其全歼,并缴获大量的武器弹药。至此,襄樊战役第一阶段外围作战胜利结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庙岗码头同样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军第5713工厂的输油码头就建于此。现在输油码头的旧址仍在,不过随着工厂迁入市区,以及交通条件的更加便利,码头已经失去原有的功能。
随处可见的美丽乡村建设
历史的车轮走进新世纪,走进新时代,如今的庙岗村迎来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好时机。月初的一天,我们一行人走进庙岗村。刚到村口,村支部副书记谢慧前来迎接我们,带领我们进村参观。漫步村中,美丽乡村建设势头正劲。村头建起古色古香的庙岗渡口牌坊。进村公路两侧,别出心裁地用小石子嵌满两条小围墙。两条村道的交汇处,比较开阔,被打造成一个文化小广场。北侧树立着一座仿襄阳王府绿影壁的文化墙,壁身分为三堵,中间高两头低,顶为庑殿式,飞檐脊吻。墙上描绘出千里汉江的沿岸风光。文化墙的对面,用一条废弃的小渔船摆着poss,一弯新月似的小船,静静地矗立在马路一边,如同千百年来对汉江的守望。
庙岗风景
从小广场向东前行约两百米,就是汉江码头。我们兴致勃勃地前去游览。因为正在维修码头,所以暂时没有渡船往来,只有一艘船孤零零地停泊在码头水面上。江面不很宽阔,有二三百米的样子,但水流湍急。江对岸的沙洲就是樊城区太平店镇小樊村的地界。站在码头这只船上,还能依稀看见当年5713厂码头的雄姿。码头有十几米高,全是石头垒砌,水泥浇灌,粗壮的输油管道,从码头一直延伸到仓库。几十年过去了,没有了往日的汽笛声声,也没有了往日的舟楫穿梭,只有岸边的一棵历经百年风霜的大皂角树,与江风明月为伴。
当年的5713专用码头
站在码头边,随行的茨河镇文史专家陈尚启介绍,汉江历史上就是沿江两岸人民重要的交通要道,茨河、庙岗当年都是重要的码头,上川陕,下武汉,通江达海。当年没有修建丹江大坝,也没有南水北调,汉江的水量比现在丰沛的多,码头就是汉江的纽带和桥梁。庙岗码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作出过重大贡献。没有码头,解放军5713工厂也不会选址在茨河。庙岗码头是有红色基因的地方,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把这些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考虑进来。
谢慧(前)带我们参观油茶苗基地
谢慧决定带我们去一处养眼的地方,村里的苗圃基地。谷城县林业局林木种苗站就建在村里,老百姓俗称“苗圃基地”。负责人蒋阳告诉我们,基地建在庙岗村已有12年了,现有油茶基地150亩,绿化苗木基地250亩。我们眼前的这一大片田地,全是油茶苗。田地被平整成一垄垄约一亩大的一块,地里密密挤挤的全是油茶苗。油茶苗约有一尺来高,每一株都顶着五六个花骨朵,花蓬蓬的,极目四望,一百多亩都是油茶苗生机盎然、花香四溢。
蒋阳讲解油茶苗的培育
蒋阳说,眼前的油茶苗都是三年左右的苗,每一垄有一万多棵。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发展油茶产业,油茶苗很畅销。基地只有三名管理人员,所以基地的活儿全靠当地的村民来完成。村民在基地务工的人很多,旺季的时候,每天有七八十个人。许荣超干了十来年了,蔡伦青、曾庆香等几个人也都是老员工了,他们常年在基地务工,家里的承包田流转给了基地,每亩地每年的租金是600元,这些员工就像企业的职工一样,务工有着相对稳定的收入,和基地是互相依存的共同体。
龙源公司分拣车间
本来的初心是访古探幽,谢慧一介绍起村里的产业,激起了我们的兴趣,于是我们参观起庙岗村的产业发展情况。沿着村里的环形路,拐向一片小山坡。眼前出现一片现代化的大厂房,原来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龙源公司——现代化的百万只蛋鸡养殖基地。只见门前的空地上停满小汽车,十余栋厂房分布在山岗上。公司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生产车间不能参观,只可以参观分拣车间。分拣车间是一栋近千平方米的大厂房,几条巨大的传送带,把新鲜的鸡蛋源源不断地往下输出,十几个工人有序而忙碌地工作着。我站在光检工位,和师傅攀谈起来。
李和香在工位上
师傅是位女同志,叫李和香,今年52岁,就是庙岗本村人。一边说着话,一边两手不停地忙碌。
所谓光拣,就是在灯光照射下,把有裂纹的鸡蛋挑出来,不让不合格品流向市场。
李和香说,她们是计件工资,她进厂还不到一年,手头不是很快,一个月可以拿三千多元的工资,手头快的姐妹,一个月可以拿四千多元。李和香的老公余太国也在养鸡场上班,在打包车间。打包是力气活,不过她老公身强力壮,最不缺的就是力气。辛苦是辛苦,效益很可观呐,每月可以拿六千多元。
龙源公司分拣车间
李和香虽然忙碌着,但笑意却一直挂在脸上。是啊,虽然身处乡村,但每月有万元的收入,而且厂里还管吃住,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用烧锅燎灶,这哪是乡下人的生活,这分明就是城里人过的日子嘛。管理人员王丁春告诉我们,工厂现在的养殖规模是60万只蛋鸡,每天产蛋四十万枚,带动村民就业60人。龙源公司的规模在全省数一数二,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给本村村民带来了就业岗位。
曾祥安的养猪场,是非请不入的
进猪场前要喷淋消毒
63岁的曾祥安是一个刚毅坚定的汉子,他的养猪事业也像他的性格一样百折不回。老曾养猪九年了,刚开始几年,小打小闹,磕磕碰碰,积累经验,这几年才走上规模化经营之路。去年的一场猪瘟几乎让老曾前几年的养猪收入损失殆尽。老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猪瘟经历过了,新冠肺炎也经历过了,还有啥事儿能打垮的。”
我们一群人拐上了曾祥安的养猪场,养猪场坐落在庙岗村二组黑堰沟。顾名思义,养猪场在一条山沟里,而且有堰塘。刚一落座,曾祥安就向我们讲起了去年的黑色6月,非洲猪瘟肆虐的日子。死了七八百头猪啊!请挖掘机挖坑深埋呀,那真叫一个欲哭无泪。还好去年还留下40头母猪,今年已繁殖出五百多头肉猪,到年底出栏,预计能赚100万元左右。
90后的章凯
同样养猪的章凯,这个90后的年轻人,也遭遇了曾祥安一样的挫折。章凯也是庙岗本村人,之前一直在东莞打工,2018年回乡创业。他选择创业的地方,生态环境优美,是他家里承包的30亩林地,离公路大约500米。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养殖场刚刚走向正规,边繁边育,仔猪存栏已近300头,可是去年一场非洲猪瘟,让养殖场损失惨重。不幸中的万幸,还有一头母猪可以做种。在这头仅存母猪的基础上,章凯东山再起,向亲友借钱买了11头母猪,现在又繁殖出四十多头仔猪,八头小母猪。
90后的章凯
像曾祥安一样,章凯也是越挫越勇,现在又在林下喂养了两百只土鸡,还有十多只山羊,并且把现在的办公场所改成包厢搞餐饮,准备利用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原汁原味的土猪、土鸡、土羊开办农家乐。如果不是去年的那场非洲猪瘟,章凯会小有收获,可眼下却困难重重。最缺的是资金,亲戚朋友借遍了,可还是有缺口。还有这条泥巴路,也严重制约了养殖场的发展。说起眼前的困难,面前的年轻人情绪沮丧、眼睛潮湿。作为一个同是乡村出生的人,章凯的困难,我感同身受。其实,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相信吧,寒冬过后就是春天,章凯会成功的!
按村支书钟继军说法,庙岗村的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刚刚开了个头,未来将按照“两河四路”的总体规划(二河指双泉河、汉江河,四路指303省道、环村公路和双泉河两侧绿道),打造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因为这里是一个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来源:学习强国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 严华萍 /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