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新: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2020-11-12 09:30   云上谷城

3年多的时间里,刘志新像“老黄牛”一样,扎根大山,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在既是库区、山区又是老区的苏区村,带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

主动请缨 奔赴深山

苏区村地处薤山山区,峰高林密,崎岖颠簸的碎石公路、山间的羊肠小道,让人望而生畏。

这一切并没有吓倒年过五旬的刘志新。2017年12月,市委宣传部进一步充实驻村扶贫干部力量时,他主动请缨,奔赴深山。“我是退伍军人,又是农家子弟,到了苏区村,就像回到了家乡。”不畏难不惧险,刘志新收拾行装来到苏区村,刚一落脚,便和“扶贫战友”江伟兵冒着风雪翻山越岭,逐户摸排信息,收集问题线索。“老刘年纪比我大,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事事都冲锋在前。”江伟兵介绍,进驻苏区村之后,为了全面掌握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刘志新专门绘制了一张全村贫困户的分布图,每走访一户,就在地图上标注一户的基本情况。2017年的寒冬,短短2个月时间,他就走访了200多户村民。“做群众工作,就得走到群众家里去,就得和群众交心谈心。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明白只有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头,才能真正找到扶贫工作存在的短板,才能做通老乡们的思想工作。”第一轮走村入户完成后,刘志新对照笔记本上标注的一条条“线索”,着手开展后续的工作。

到访山顶上的土坯老屋,走进河谷边的泥泞水田,进入陡坡上的郁葱林地……刘志新一步步走进乡亲们的心里,成为大家最亲近的人。

家里的农产品卖不出去,门口的老路坑洼难行,生病开销大难以负担……家长里短、疑惑困难,大家都愿意和刘志新唠唠,而他总是好言安慰后,迅速找到帮扶政策、寻求各方支持,解决大家的问题。

转型“销售” 纾难解困

“新鲜散养土鸡蛋,1元1个,需要的请接龙!”“这个星期新采了蜂蜜,谁需要?”……在刘志新的战友微信群里,几乎每周都会发布这样的消息。

2018年5月,村民张明全找到刘志新,称天气转暖,家里鸡蛋的产量暴增,攒下的500个鸡蛋无处销售,请他帮忙想想办法。刘志新想到了单位同事以及从军时的战友们,便打算动员他们来购买苏区村的正宗土鸡蛋。就这样,微信群里的销售信息发布仅1个小时,张明全的鸡蛋便被订购一空。

“术业有专攻,发挥信息渠道和宣传经验优势,不正是我们的长项吗?”挖到“第一桶金”的刘志新经过思考,决定转型当“销售员”,为乡亲们生产的农产品找销路。

一方面,刘志新凭借个人信息渠道,采用网络订购、线下推销等方式,联系买家订购农户产出的绿色农产品,月均带货逾千元;另一方面,他与村干部积极谋划,引进华夏创谷公司,借助谷城县“淘实惠”电商平台,帮助村里新建电商超市,解决山区群众“代购、代销”难的问题。2018年5月,电商超市开业首日,销售额就突破8000元。

专业的电商培训、精美的农特产品包装,苏区村的“山货”逐渐走出大山,销往襄阳城区甚至北京、广东等地,这大大增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我们建起了红心猕猴桃示范基地,推广了家庭式牲畜养殖模式。如今,各种产品的销路不再是问题,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苏区村老党员王能才说。

扎根大山 书写担当

“驻村扶贫2年多,刘志新其实可以申请轮岗,但他始终放不下这里的乡亲。”市委宣传部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汪东炜说,2019年3月,单位考虑到刘志新已较好地完成驻村任务,但常年驻村无法照顾家庭,计划选派年轻同志与其轮换休整。

然而,听说刘志新要走,和他亲如家人的村民们十分不舍,纷纷向市委宣传部反映,希望他能继续留在村里。“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和认可,我绝不能辜负。一年之计在于春,督促贫困群众不误农时,引导村民积极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这些才是我最应该做的。”回忆当时情形,刘志新道出了心里话,虽然2018年底苏区村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出列”,可刘志新最担心的是,他们会不会出现“返贫”。俗话说“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他选择留下继续坚守。

这个选择,让他对妻子产生了深深的愧疚。他没有告诉别人,当时,自己的妻子因腹部肿瘤在医院刚做了手术。可听说农技专家要到苏区村开展红心猕猴桃种植技术指导后,他仅陪护了一天,便将妻子留在医院,匆匆从市区赶回了村里。“我从来没有抱怨过他。看着他一把年纪了还热心地为村里干实事,村民们都把他当亲人,我也很受感动。看着苏区村慢慢红火起来了,我也很自豪!”妻子没有责怪他,而是以包容和理解为他筑起了坚强的后盾。

如今,刘志新依旧奔波在帮扶苏区村的路上,他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完成了“脱贫摘帽”的任务,又踏上了奔小康的新征程。

来源:襄阳日报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严华萍 /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