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人民日报》10版要闻刊登《湖北襄阳全链条筑牢生态防线,做好渔民转产安置推进汉江禁捕 护好一江碧水》。聚焦襄阳汉水生态建设,助力退捕渔民转产的经验做法。
江水滔滔,渔舟唱晚。自古以来,长江支流汉江一直是襄阳渔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为保护汉江生态,去年12月10日,襄阳发布汉江城区段十年禁渔令;今年7月开始,在全域范围内所有河流实施“三清一转一建立”,清理汉江、清管市场、清收设备,推进渔民转产安置,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禁渔退捕工作落实落地。
如今,汉江襄阳段195公里的水面岸线已实现渔船全上岸、非法渔具无影踪,超七成上岸渔民成功转产。
源头治理,多措并举打击非法捕捞
在汉江中行船捕鱼20多年,又上岸卖了四五年水产品的彭顺民半辈子都在跟野生汉江鱼打交道。因为汉江禁捕,如今已经没有顾客前来询问野生鱼的行情。
“禁渔十年,以前供货的渔民们都上岸转产了,我也只能批发养殖鱼来卖了。”彭顺民说,禁渔之前,野生鱼每斤要比养殖鱼贵三四元钱,而且往往供不应求,最多时一天能卖300多斤。
野生汉江鱼在市场上的绝迹,得益于襄阳从今年7月初开展的多部门联合打击汉江非法捕捞行动——
对全市1114艘有证船舶逐船逐人登记造册,渔船上岸拆解,渔民上岸退捕;
对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三无”船舶和橡皮艇、竹筏等,迅速查扣、拖离水域,全市2575艘“三无”船舶全部被依法收缴拆解;
对汉江中存在的电打鱼行为和地笼网等非法渔具进行彻底清理,共收缴非法渔具2.2万余件,查处非法捕捞案件63起,让汉江襄阳段恢复宁静。
层层监管,斩断野生鱼类非法交易链条
在樊城区,禁捕行动让渔具店老板左彩虹的生意一落千丈,渔民上岸后,再无人前来大量采购渔具。襄阳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何家庆说,目前已经对全市4087家渔具店进行了集中整治,严禁销售“电毒炸”工具、地笼网、爆炸钩等非法渔具。即使农村地区,农户也必须实名登记才能采购种植藕塘、清理鱼虾时所需要的地笼网等渔具。
没有买卖,才能彻底杜绝非法捕捞。除了对源头进行监管外,襄阳还组织各部门联手斩断汉江野生鱼类市场销售链条。
彭顺民的水产店位于襄阳市襄城区檀溪湖农贸市场,这里曾是襄城区售卖野生汉江鱼的主要交易市场。如今,该市场里每家店铺门口都贴着签有经营者姓名的《合法经营承诺书》,承诺书上印有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严禁非法购买、加工、食用汉江野生鱼类的公告》。
即使售卖养殖鱼,也要经过层层监管。“没有‘身份证’的鱼根本进不来市场!”彭顺民说,市场监管人员会查验每一批水产品的批发交易票据,核实无误后才允许售卖。
襄阳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科科长涂杰兵表示,为杜绝汉江野生鱼类非法交易,襄阳市要求各类市场主体、电商平台严禁采购、加工、销售汉江野生鱼产品,正在销售的立即下架,并督促经营业主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以确保来源可追溯,不给偷捕者可乘之机。
帮助转产,让渔民上得了岸稳得下心
渔民上岸后,今后的工作生活能否保障,是汉江十年禁渔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襄阳老河口市王甫洲晨光村,40岁的渔民郑鹏成在上岸后变成了河道“清污人”,成为大伙儿眼中转产创业的“先锋模范”。他拉上同是上岸渔民的哥哥郑鹏展,以22万元上岸补贴为本,创办了一家小型环保公司,主要承接河道清污除草业务。
“我一直关注国家政策,知道生态保护才是朝阳产业。”郑鹏成说,随着汉江生态修复工程推进,他手上的业务也越来越多。今年9月初,兄弟俩拿到了王甫洲水电站清污除草订单,公司越办越红火。
但是,像郑鹏成这样有眼光、有能力的上岸渔民并不多,更多的渔民需要在政府帮助下实现转产增收。为此,襄阳各个区县纷纷举办针对汉江退捕渔民的转岗就业技能培训班和专场招聘会,让渔民有一技之长,适应岸上生活。
在襄阳市谷城县城关镇,一场免费的培训班吸引了40余名有就业创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参加,培训内容包括种植业、养殖业,还有饮食业方面的技能。参加完培训后,渔民张志保高兴地说:“终于有了就业门路,以后的生活不愁了。”在老河口市,一场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中,39家企业共提供1395个岗位让退捕渔民选择。
襄阳市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实行责任包保,按照1名乡镇(街道)干部配2名村(居)委会干部包保1户渔民和相关利益人的要求,落实退捕补偿标准,帮助渔民再就业。
在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41岁的渔民陈勇,因身体有伤残,非常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后,帮他找了一份小区保安的工作,月收入2400元。近期,他又报名参加了技能培训,打算学习叉车驾驶技术。
去年以来,襄阳市共有2223名渔民顺利上岸,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1671人成功转产转业,过上了新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严华萍 /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