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九月的渔坪

2020-10-30 08:24   云上谷城

九月的赵湾乡渔坪村不红艳,不娇媚,但有延绵的青山,清澈的山泉,善良的人们,它以一种自然而然的姿态清秀着。

我和朋友跟谷城警官刘义勇一起,走进了这个大山掩映的村庄。刘义勇排行老三,虽然离开家乡到县城工作很多年了,村里人却一直喜欢称他为刘三哥。我们也入乡随俗,一声一声“刘三哥”地叫着。

客观地讲,相对于谷城的众多山水来说,渔坪算不上大美,但她有自己原始的一面。听刘三哥说,这里没有被现代化的工农业席卷,人们用鞭子赶牛犁地,用背篓背砂石铺路,偶尔还用蜡烛照明,大部分人住在七八十年代的土坯房,串联邻里之间的石头路,溜光滑润,磨得一片瓷亮。

渔坪村的原始风光

我们这次去,住的就是这样的老房子。只是去年房主大量使用木料翻新,改造了厨房、洗浴间、娱乐室、客厅,上下楼共有三个卧室,俨然成了独栋别墅。房屋侧面是大山与河流,标准的风水宝地。整栋楼包下来一天三百元,物超所值,在中国来说,像这样舒适和便宜的房屋实在是稀有。

渔坪离城市遥远,没有喧嚣。原生态的生活模式,吸引着我们这些人从城市的拥挤中走出来,痛快淋漓地呼吸山野的新鲜空气。

山坳里有些平地,庄稼顺应自然规律,枯荣各有章法。泉水在田埂间的小沟里缓缓流淌,牛不紧不慢地犁地,人悠然地薅草。我们踩着小路,来到木栅栏旁。丝瓜秧正值花样年华,黄色的花朵爬在栅栏上翘首张望着什么。二零二零年疫情肆虐,世界有着太多的灾难,渔坪在这大山里偏安一隅,淡定,从容。九月的天空下,她用宁静传递的祥和,她用悠然展露的芬芳,成为今年以来吹响我心房檐铃的轻柔之风。

经过栅栏,有一块坡地,住着几户人家,都是土坯瓦房。听到我们说话声,两家的门同时打开,门口各站一位老人,他们和房屋一样历经岁月的的风霜,颤巍巍地打量着我们。刘三哥和他们打着招呼,嘘寒问暖的,一派亲热。两位老人的语言已经不再流利,眼光却和善,慢吞吞回答我们好奇地提问。

这些老房子门前面种着豆角、红薯,还有一大片冬瓜和南瓜,惹得我们眼馋极了。刘三哥让我们随便采摘,晚上想吃什么就摘什么。

这不是他家的菜园,下去采摘总觉得不地道。

搬冬瓜

刘三哥看大家迟迟疑疑的,就告诉我们说,没事的,这几户他都熟悉,只要看到他带人来,都会很高兴。‘

听他这么说,我们欢呼着跑到地里掐红薯叶、揪南瓜、搬冬瓜、摘豆角。这种久违了的农村体验,让我们非常开心。不经意回头,发现两位老人仍在门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回到住处,村里的两个嫂子已经在院子里的灶台生起火来,炉火通明,火苗扑扑地飘起,把生活的气息铺展开来。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旁边移动的三层小货架上还摆满了洗净、切好的蔬菜,水灵灵的,绿茵茵的,撩人得很!我认真看了一下,有圆荷、竹笋、小白菜、小鱼、黄瓜等十几样,既丰富,又新鲜。章勋会嫂子说,这些菜大多是村民送来的,还一一指点着,东家送的这,西家送的那。

说话间,一位老人提着篮子送来了小白菜,又一位老人抱来了一个冬瓜。瞬间,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曾经邻居送一把菜、一兜瓜果、几颗冰糖、几个鸡蛋的过去场景,想不到会在九月的渔村重新再现。人生如梦,恍如隔世,却无比温暖。

看我们感慨,刘三哥讲了一个小故事。他去年和同伴一起回渔坪,同伴觉得红薯好吃,要向村民购买。接连问了几个村民,都不卖给他。同伴叽叽咕咕说无法理喻,给多少钱都不卖,这些村民有钱不赚,真是奇怪。等他们准备返程的时候,那些村民一个个扛着蛇皮袋子过来,打开一看都是刚挖的红薯,红薯上的土还是湿的,整整装了一皮卡车。同伴更是诧异,见刘三哥只是哈哈笑。同伴说原来都是看你的面子,只送不卖。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刘三哥从大山走出去后,还对家乡念念不忘,并立志振兴家乡,改变这里落后的面貌。这些乡亲们的点点举动温暖着他,而他这个铮铮铁骨的男子,心底也时刻回应着大山里的召唤。

沉思之间,炒菜的香气一阵一阵地飘了过来,我们啧啧称赞嫂子的手艺。嫂子笑着说,今天晚上的菜,全部是用香油炒的。这香油城里吃不到的,土法压榨的,香得很,专门给你们城里人尝尝。明天榨油,你们可以去现场看看,有力气的话还可以夯几锤!

天慢慢黑了下来,炉膛里的木柴烧得红通通的,炉火兴旺,饭菜飘香,这是乡野里最绚烂的光亮,也是生活中最醇厚的清香。

渔坪九月的夜色是美妙的,一个个萤火虫在面前飞过,满天星光仿佛从童谣中走来。刘三哥说山里管萤火虫叫新姑娘儿,你看看,有三个。哦,看到了,一个飞到屋檐下倒挂的玉米棒上,一个飞到门前蓬勃的皂角树上,还有一个就在院子里转悠。

此时此刻,山水全被黑夜笼罩,看山不见山,看水不见水。风声萦绕植被的清新,水声蕴含万物的灵性,我知道它们就在那里,从未离开。

来源:九棵花树 / 编辑:邓植元

责任编辑: 严华萍 /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