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自然保护区创新生态保护模式:决策共商 资源共管 红利共享

©原创   2020-09-18 16:02   云上谷城

近年来,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模式,在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发挥基层组织和当地群众积极性,形成决策共商、资源共管、红利共享的生态保护模式,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决策共商。南河保护区始建于2000年,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48平方公里,涉及谷城县赵湾、南河、紫金三个乡镇、16个行政村。地广人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保护区的实情。为切实把保护区建设好、保护好,保护区管理局摒弃“关门办区”做法,对凡涉及保护区今后发展的重大事项,决策前均充分尊重当地基层组织和村民意见,进行广泛论证,避免了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在今年的保护区整合优化预案编制过程中,保护区管理局“一班人”在多次深入实地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又数次召开涉及乡镇、村(组)负责人、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会议,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共商整合优化意见。由于南河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工作预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符合实际,矛盾冲突较少,在9月初省林业局召开的“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评审会”上,湖北南河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资源共管。阮绪军是南河自然保护区万兴村的一名普通生态巡护人员,9月3日在例行巡护中发现,保护区内有人在原居住地上平整土地拟建新房。他及时将发现的情况向保护区管理局领导作了反馈,管理局在第一时间协调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对此行为予以制止,杜绝了违规行为的发生。类似阮绪军这样的生态巡护人员,保护区管理局共聘请了44名。据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管理科负责人介绍,巡护人员由当地村级组织推荐,年富力强,熟知当地地形地貌,公道正派,在群众中威信高且事业心、责任感强。由保护区管理局考察合格后,与其签订管护协议,落实管护责任,建立考核办法,每月据考核办法结果发放巡护工资,巡护工资在500—1500元/月。资源共管模式在提高保护区原住村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强了保护区管理力量,提高了保护的成效。

红利共享。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系列生态补偿政策和生态修复项目纷至沓来。保护区管理局积极争取,精准落实,把生态补偿政策和生态修复项目作为改变保护区原住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加以推进,让保护区原住村民承担起保护地“森林防火员”“生态巡护员”“劳务输出员”等角色,多渠道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保护区原住村民肖明德深有体会地说:“过去致富靠砍树,如今不砍树,照样富!”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保护区每年争取国家和地方用于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的项目资金达3000万元以上,保护区内村民每年通过各种生态补偿增加收入2592元。通过参加保护区生态管护和生态修复项目,每年解决300多人就业问题,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

通讯员:南保局宣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