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五年拔“穷根”

2020-08-20 15:40   云上谷城

九里岗村的光伏扶贫发电站 杨东摄

九里岗村蜂农查看蜂箱 杨东摄

8月,骄阳似火。襄阳市委办公室驻村扶贫工作队仍在进农户、听民声。“多看、多问、多跑腿,扶贫要下真功夫、解决实际问题。”工作队队员寇金强说,“虽然脸晒黑了、人变瘦了,但是看到村民富起来,我的心就踏实了。”

谷城县五山镇九里岗村,是市委办的结对帮扶村。该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其中政府兜底7户、其他贫困户51户。

2015年7月,市委办扶贫工作队进驻九里岗村。5年来,5任队长、前后13名队员在村里接力奋战,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明确思路 打牢基础

市委办对外联络科工作人员李明强是第一任扶贫工作队长。他与两名队员第一次来到九里岗村时,看到的是道路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电线歪歪斜斜地搭在树上,不少村民没有手艺、没有产业,日子过得很艰苦。

脱贫攻坚,怎么入手?李明强决定带领工作队员,先摸清楚村里的具体情况。经过逐户调查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公示,工作队确定了贫困户名单。

工作队发现,九里岗村位于丘陵地带,光照足,很适合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和村支两委协商后,工作队决定上马光伏发电项目。以51户贫困户为主体,建设60千瓦的光伏扶贫发电站,发电收益由51户贫困户平均分享。2015年12月,九里岗村光伏扶贫项目并网发电。

工作队将贫困户分为三类,有针对性地确定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责任。2户发展种植业,通过种植魔芋实现增收;14户搞养殖,有养殖母猪的,有养殖肉猪的,有养殖小龙虾的,等等。

与此同时,工作队立足该村实际,编制了《九里岗村美丽乡村规划》,让干部群众明确致富思路,增强发展信心。2016年3月,当李明强任期结束时,九里岗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已开展得如火如荼。

产业兴旺 如期脱贫

2016年,市委办扶贫工作队第二任队长王荣到任。他要做的是带领村民,尽快将扶贫产业做大做强。

工作队争取资金,投资160万元,帮助九里岗村扩建2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再为51户受益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依托合作社,向14户贫困户投入17头小黑母猪,免费提供配种、兽医、防疫等服务,并且在母猪下崽后统一回收;引导村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再扩大100亩面积,种植市场俏销的海棠、樱花等苗木,帮助贫困户和村集体稳步增收。

黄成军是第三任扶贫工作队长,他带领工作队于2017年进驻九里岗村。为引导、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尽快脱贫,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制定了奖励措施,对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贫困户进行奖补。修订《九里岗村光伏发电收益分配方案》,收益的70%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将九里岗村申报为“2017年度湖北省绿色幸福乡村”,帮助村集体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绿化村庄。

2018年,九里岗村的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作为第四任队长,陈守旭深感责任重大。他率领工作队发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继续发展和巩固以光伏发电为主导、黑猪养殖为辅助,户户有产业、多种业态共存互补的产业扶贫体系。

工作队积极争取,九里岗村260千瓦光伏电站进入省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在原有每度电0.82元的基础上,争取到每度电0.1元的额外补贴。仅此一项,全村可增加光伏发电收益5万多元。当年,贫困户共养殖生猪58头、养羊22只、养小龙虾5.5亩、养土鸡355只、养鱼7亩、种黄桃60亩、种魔芋1.3亩,巩固了“造血式扶贫”的工作成效。

2018年底,九里岗村58户贫困户脱贫“摘帽”,九里岗村也顺利出列。

巩固成效 防止返贫

2019年4月,市委办扶贫工作队第五任队长付道金来到九里岗。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是工作队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付道金带领下,工作队首先全面消除扶贫工作死角,重点解决了两处农村电网改造遗留的裸露线路、个别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辍学、夏季自备水井维护、留守老人临时应急需求等个案问题。

接着,他们推进“三产”融合,打造发展新引擎。工作队在以往的基础上,抓住“四好公路”建设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完成村内公路路基拓宽、沥青铺设提档升级工程,并做好沿线绿化美化,带动村容村貌改变和旅游环境改善;充分发挥作为中共谷城县县级组织诞生地的红色品牌效应和良好生态地理环境的绿色品牌效应,对接五山镇建设“茶旅小镇”的发展规划,搭建“红色+绿色”多业并举、包容发展的乡村振兴平台。

2020年4月,付道金迎来了第二个任期。他与队员们一起,谋划拓宽致富门路,发展中蜂养殖。在养蜂能手、谷城县文旅局退休干部敖国贵指导下,4月20日,26箱蜂群被搬进了九里岗。

几个月来,工作队员与村干部一起,从蜂箱的组装、运输,到蜂场的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认真学习,亲身实践,不少人手上都留下了蜂蛰的伤痕。“明年,有兴趣有能力的农户都可以养蜂,我们负责技术指导。”付道金说,扶贫必扶智,引导贫困户学习技术、增强本领,才能保证他们不返贫。

来源: 襄阳晚报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