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添活力

2020-08-06 12:05   云上谷城

开发创业项目712个,建立县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27个……近年来,谷城县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人才培育,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动能。

截至目前,该县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达37707户,实有市场主体注册资本总额超过380.58亿元,实有企业类市场主体7087户。谷城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百花齐放格局。

优化服务机制

该县坚持“放管服”改革,以政府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为加强组织领导,握紧“双创”总抓手,谷城县先后成立4个创新创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四大家”领导分别挂帅、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确保“双创”有计划、有安排、有保障、有落实。

全县设立创业服务机构67个,开设创业服务窗口125个,设立创业咨询热线,为创业者在小额信贷、经营场地、税费减免、创业培训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实施“三联一办”(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三治联动、兴办实事)工作法,着力推进基层治理减负增效,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新模式,实行16个部门110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成效显现,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减少近40%,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审批事项网办率达98%,“最多跑一次”事项占91%,创业准入制度性成本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秩序更加公平公正,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该县财政每年投入创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补贴、贷款贴息、创业实训、创业基地建设等相关费用,拿出500万元用于优惠政策的落实兑现。截至目前,结合省、市产业奖补资金,该县累计兑现乡创、科创、网创等各类“双创”奖补资金3000多万元。

构筑人才高地

创新创业离不开人才。该县注重人才培养,先后引进一批专家学者、知名教授入驻谷城县,分别与企业签订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全县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11家。

该县利用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两大平台,重点培养互联网人才,为谷城县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开展专业知识培训100余次,受训人员2000余人,大部分顺利实现就业创业。

另外,该县从加强组织协调、发挥政府增信作用入手,引导、支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强化金融支持,集聚“双创”蓄水池。

疫情发生以来,各行业发展遭遇困境。为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使其轻装上阵,该县金融单位为各企业大量“输血”。

截至5月中旬,该县共兑现各类惠企资金20305万元,其中降低水电气成本999.3万元,减免各类企业养老、失业险等3632.9万元,发放稳岗、奖补、医疗补助资金988.9万元,职工医保减免850.9万元,减免税费12627.7万元,发放物价补贴72810人次1205.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市场主体、创业企业复工复业。

近年来,全县先后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7家、市级创业示范基地6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

种下梧桐树,飞出金凤凰。近年来,谷城县打造的“双创”平台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淘实惠谭云峰、特战兄弟周昆、军旅班河张建武、赵湾故事方琼、小蜜蜂陈小强、“永保大叔”李光军、企飞科技陈旭等一大批青年创业者成为省、市创业明星。

坚持党建引领

在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和互联网产业园内,随处可见“年轻面孔”。作为新时代创新创业主力军,该县始终把青年创业者作为宝贵财富,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

全县广泛开展多种研读活动,引导“青年创客”深入思考、踊跃讨论,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前进。县委书记伍义兵多次勉励广大创新创业青年,带头为他们讲党课、谈心得、提建议,帮助他们立大志、做大事、成大才。“三忆三问三思”活动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给家人做一顿饭、给父母送一份礼物、给老人洗一次脚……该县通过组织活动,引导青年群体孝顺父母、关爱家人、奉献社会。

同时,该县打造商务洽谈、联谊会、创客沙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共商商机。为了解大家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困难,该县组织青年创客走进供电公司、税务局、人社局、村镇银行、燃气公司,面对面聆听,实打实解忧,坚定他们的发展信心。

目前,由该县青年企业家创办的华夏创谷、宏森、小蜜蜂、赵湾故事、永保大叔等电商企业,先后在全县建立以金丝黄菊、胭脂米、土蜂蜜、甜柿子、无花果等为主打产品的12个电商产业扶贫基地,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疫情期间,全县青年企业家累计为疫情防控捐款捐物价值1000多万元,涌现出以周昆、郑志平为代表的守护物资运输生命线的蓝天救援队员;以张建武、陶坤为代表的“乡镇卫士”;以蒋芳、李艳均为代表的装卸能手……“三安行动”中,30多位青年创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就业援助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安置退役军人党员2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带领3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来源:襄阳日报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