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 襄阳村集体经济逐渐走出“空壳化”困境 ——脱贫攻坚的襄阳探索(下)

2020-07-31 09:54   云上谷城

       种地效益较低,土地受冷落,中青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村集体增收无门,集体经济“空壳化”。这种情况前些年在湖北省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村较为普遍。

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作支撑,没有村集体来统领,村内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服务等,往往都会成为问题。最近在湖北省襄阳市采访,新华网采访团队发现当地不少村的集体经济已走出“空壳化”困境,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一村一品 贫困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

据襄阳市委组织部统计,襄阳市现有集体经济的村(社区)2477个,其中行政村2273个、涉农社区204个。2019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额达到8.5亿元,村平均收入34万元,99.6%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及以上。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有1184个,占比接近一半。收入最高的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年经营性收入近2亿元。

尧治河村是湖北省的明星村,曾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新农村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如今,襄阳市不少村子向尧治河村看齐,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在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逐渐得到了壮大。

航拍刘猴镇党畈村猕猴桃示范基地。新华网 赵梦琪摄

刘猴镇是宜城市的偏远乡镇,地处荆门、钟祥、南漳、宜城四县市接壤地带。镇上有5个省定贫困村,总贫困人口3038人。刘猴镇党委书记杨丽介绍,2019年镇上所有贫困户和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5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均在7万元以上,今年绝大部分村预计超过10万元。

宜城市刘猴镇党畈村猕猴桃基地的猕猴桃果树已经挂果。新华网 肖进安摄

党畈村是刘猴镇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贫困村。新华网采访团队在当地采访时发现,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了“精准扶贫猕猴桃樱桃示范基地”和“樱桃种植合作社”。今年4月份,村里樱桃采摘门票和樱桃销售共收入7万余元。目前,村里的24亩猕猴桃已进入挂果期,预计销售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净收入5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不成问题,明年猕猴桃进入盛果期后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超过20万元。

驱车行走在襄阳宜城、南漳、保康、谷城的山区公路上,不时能看到路边的茶叶、吊瓜、葛根、香菇、樱桃、猕猴桃、中药材种植园。一村一品已经成为当地夯实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变得越来越有味道

航拍保康县马良镇陈家湾田园综合体。新华网 赵梦琪摄

在马良镇陈家湾,有一处在荒滩上建起来的田园综合体,占地1.2平方公里。新华网采访团队在陈家湾采访时,天空不时下着细雨,但在综合体的游乐场上,不少年轻人过来游玩,体验风车秋千,欢声笑语不断。

马良镇党委书记唐忠奎介绍说,陈家湾聘请专业设计团队进行规划,将田园综合体规划为“一心三环八区”,即党员群众服务及游客接待中心,美食娱乐环线、沿沮河采摘休闲体验环线和观光游乐环线,以及戏水娱乐区、市民菜园区、八斗特色食品加工区、冷水米加工区、花卉蔬果采摘区、软籽石榴采摘区、云盘寨文化旅游区、红颜岛水上娱乐区,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10月开始规划,2018年5月开始实施。目前已新修河堤1.5公里、新修改道村级公路6公里、新建2座“彩虹”钢板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陈家湾积极发展采摘农业,已种植石榴215亩,杨梅、黑估梨45亩,葵花基地300亩。为发展第二产业,村里引资1500万元修建了陈家湾冷水米加工厂,引资1000万元实现八斗食品厂提档升级。乡村旅游带来的发展红利成效显著,2019年,陈家湾村经济总收入28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4119元。

新华网采访团队在现场看到,体现传统榨油、磨豆腐和酿酒工艺的“三坊街”主体建筑已经完工,滨河休闲带、沮水景观带、戏水区、垂钓观赏游乐区、童趣游乐园等配套项目均已完成。

唐忠奎说,目前陈家湾已经实现了荒滩变乐园,家园变公园。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镇上和县城的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不少人来这里寻找“乡味”和“乡愁”。

保康县城关镇小沟村安杰万年康养休闲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新华网 肖进安摄

无独有偶,保康县城关镇小沟村有一个康养休闲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这个项目以樱桃、茶业特色旅游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为切入点,也是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其中,仅休闲体验板块,新建茶园800亩,新建果园500亩,新建蔬菜大棚200亩,投资近亿元。

保康安杰万年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熊严杰说,项目建成后游客可通过健康绿色游步道休闲散步,在茶园内进行采茶体验,对果园进行认购或自由采摘,在菜地里采摘新鲜蔬菜。

把支部建在产业上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航拍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新华网 赵梦琪摄

堰河村位于谷城县西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走进堰河村,茂密繁盛的山林、绕村而过的河流、白墙青瓦的小楼、干净清新的村容村貌、淳朴和善的民风,到处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说,发展绿色产业、开展垃圾分类、发力乡村旅游,一步步走来,村党委和党员干部发挥了战斗堡垒和领头羊的作用。

堰河村从2003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成为湖北第一个“绿色幸福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催生了乡村旅游。2019年,堰河村仅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收入就超过了2000万元。目前,虽然受疫情的影响,到堰河村旅游的游客有所减少,但是合作社每天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就有几万元。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新华网 赵梦琪摄

闵洪艳说,近年来堰河村经济格局开始多样化。农村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了。于是,堰河村创新推出了“三三制”管理机制,即:组织架构实行“三位一体”,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三驾马车一套班子,两委班子成员“身兼多职”;民主管理实行“三会治事”,即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后来还增加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监事;工作推进“三联共建”,即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共同奔富路。

堰河村党委下设合作社、茶场、农业和养殖四个党支部,都建在产业上,村党委成员“一棵草顶一颗露水珠”,在各自负责的产业链上大显身手。

在堰河村,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争相为堰河村发展出力,群众被感动带动。2019年夏天,堰河村成立“生态保护夜巡队”,开始由几名村干部党员牵头,之后有5名无职党员加入,后来群众看到党员们这么辛苦,也纷纷加入到保护堰河生态环境的行列。

堰河村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是襄阳市农村党建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村党支部通过召集村民学政策、绘前景、拉家常;发动党员入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不再“空壳化”,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这一系列变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增强。

来源: 新华网 / 编辑:邓植元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