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赵湾乡金盆岭村第一书记刘雪松的扶贫故事

2020-07-22 10:51   云上谷城

从谷城县出发,向西67公里,翻山越岭,就到了该县最偏远的乡镇——“谷城屋脊”赵湾乡。从赵湾乡出发,再向西南行进25公里,翻越海拔300多米落差的高山,就到了群山深处的省定贫困村——金盆岭村。

这样的漫漫扶贫路,市发改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刘雪松,一走就是6年!

6年来,他走烂了16双鞋、穿破了20套衣裤,累计入户8000余次……高山挡不住刘雪松的殷殷民生情,他誓要把深山里的金盆岭变成真正的“聚宝盆”。

三进深山助脱贫

2015年,刘雪松到谷城县赵湾乡金盆岭村担任第一书记。

刘雪松的家里炸了锅!父母年迈、孩子年幼,家里的担子千斤重。“你都已经两次参加驻村工作了!”妻子问他,“这第三次驻村,能不能别去了?”“正是因为我有驻村经验,党组织才信任我。”刘雪松耐心做好妻子的思想工作,全身心投入驻村扶贫工作。

路程比想象的更遥远。到村后,他和同事居住的房间年久失修,窗户连玻璃都没有。在和村干部的接触中,他又了解到,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办公经费全靠赊账。

现实更残酷,金盆岭村有3个村民小组276户788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61户401人,这些人分散居住在30702亩的山林里。

尽管条件很恶劣,但刘雪松坚持逐家逐户调查走访,准确摸清情况底数。这些年来,他走了万余里山路,走到了每一个贫困户家中,填写、张贴贫困户明白卡、四方会商卡、扶贫手册等各类资料1200余份,撰写《民情日记》50篇。

走访中,刘雪松发现,金盆岭村经济落后,村民的思想也落后,村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信心不足。因此,刘雪松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先抓党建思想建设。

渐渐地,村民们有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有了战胜贫困的动力。

将240平方米的原村小教室改造成村委会办公室;建起了50平方米的党群室,村民说事、办事有了固定地点;修缮了60平方米的村医务室,协调共建单位市新华医院无偿提供常用药品,村民看病就医再也不用翻山越岭;有了20平方米的“爱心食堂”,无偿为“三留守村民”提供午餐……金盆岭村渐渐甩掉了“涣散党组织”和“落后村”的“帽子”,步入发展的快速路。

真抓实干选产业

金盆岭村由原金盆岭村和原二郎庙村合并而成,村组之间不通车的小路成了制约村集体和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瓶颈。“运输成本太高,产品就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刘雪松说,要想富,先修路。

为了解决道路不畅问题,他徒步实地查看路线,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和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表决,决定分期分批硬化乡通村公路和原金盆岭村至原二郎庙村通组公路。

6年来,他共争取96万元专项资金,和村支“两委”协调各级政府、部门投入300余万元,硬化了13.7公里通村通组公路,打通了农产品走出大山的“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经过多次调研和多方商讨,刘雪松决定帮助金盆岭村发展天麻种植产业。

2016年项目选定后,刘雪松带着乡、村干部三赴中国天麻之乡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赖”在供种户家里讨教种植诀窍,“跪”在林间地头挑选天麻种子。“天麻种子货源很紧俏,我们在林间地头抢了两天一夜,饿了泡方便面充饥,困了抹点清凉油缓解一下疲劳。”刘雪松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挑选到了最优质的种子。

在天麻试种过程中,刘雪松带着扶贫工作队员冒着高温酷暑、顶着蚊虫叮咬,坚持白天到坡上巡视天麻生长情况,参加天麻种植生产;晚上还常常与村民交流天麻种植经验,商讨发展对策。

在金盆岭村的试点带动下,赵湾乡政府组织附近桃庄、方家坪、长岭、窑岭4个村100多家农户500多人参与天麻种植,全乡天麻种植面积达到10000多平方米,年产值达到200余万元。“扶贫不仅要扶持贫困户发展好的产业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刘雪松说,村集体富了,才能为村民做更多工作。

刘雪松积极筹措,争取了160万元资金建设了200千伏光伏电站。电站于2019年3月并网发电,截至目前已发电13万度,一年能为村集体带来16万元收入。

6年来,刘雪松帮助村里建起了50平方米的图书室,购买了养殖、种植相关书籍。他还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村开展培训,解决了村民发展产业过程中基础知识缺乏的难处。

这些年来,刘雪松还根据金盆岭村脱贫攻坚实际,撰写了调研报告5篇,研究出台了搬迁户后扶规划23份。在他的努力下,金盆岭村实现了精准识别建档、分类帮扶立卡,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

勤奋敬业甘奉献

“敬业就要甘于先吃苦,奉献就要心底无私”。这是刘雪松的座右铭,也是他衡量工作的标尺。

进出金盆岭,悬崖峭壁是必经之路。这些年里,刘雪松目睹的交通事故有3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交通事故5起。“每一次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刘雪松说,每每想到这些就感到后怕,可一想到驻点村老百姓会过上比原来更好的生活,他又觉得释然。

常年翻山越岭,刘雪松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6年来两次住院,膑骨变形,半月板变性,日常行动极为不便。

扶贫6年,刘雪松严格坚持“五天四夜工作制”。每到周五都会收到家人的询问:“周末回家吗?”每次他都不好意思回复。

家里的大小事务,刘雪松根本顾不上。父母两次在武汉医院做大手术,他都没去看一眼,气得弟弟骂他不配做兄长、做父亲、做儿子。

驻村生活要能耐得住寂寞,这些年来,刘雪松已经品不出老坛酸菜面的“酸爽”味了,也习惯了和苍蝇一起抢饭吃,忍受蚊子的强烈攻击。但对金盆岭的一草一木,他仍热情十足。

利用朋友关系组织武商、独活、好邻居、食神等企业与村民开展见面会,把村里的食用菌、魔芋、天麻等土特产推上了城市的餐桌。“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工作队入驻前的近3500元达到目前的975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跨了一大步,达到15万元以上。”刘雪松感到自豪,金盆岭村的“九有”标准得到巩固提升,贫困户“一有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得到稳固落实,整村脱贫出列。

把6年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光荣的扶贫事业,刘雪松说:“我无怨无悔!”

来源:襄阳日报 / 编辑:邓植元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