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搬来“新农村” ——赵湾乡134户易迁户幸福生活解读

2019-12-30 09:41   云上谷城

“现在有活干、有钱赚,心里踏实。”12月26日,与谷城经济开发区莫河社区的搬迁群众交谈,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今年2月13日,谷城县赵湾乡的13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陆续告别大山,在100多公里外的莫河社区安家。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从山区搬到县城,山里人一下子成了城里人,这种跨区域扶贫搬迁在襄阳前所未有。

如今,搬迁快一年了,无一户村民返回故土。

走出深山,融入社区,134户易迁户开启了全新的市民生活。“我们半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到了城里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42岁的韩甫忠和妻子桂尚花不止一次在搬迁上迟疑,最终被在外求学的孩子说服才同意搬迁。

搬到安置点后,乡里为易迁户举办了多场招聘会,夫妻俩很快找到了工作。韩甫忠在建筑工地干活,每个月有6000多元收入,桂尚花在县城一家火锅店上班,每个月能拿2600元。

住上了新楼房,找到了新工作,韩甫忠和桂尚花彻底变成了新市民。“还是娃子说得对,国家扶贫政策好,开发区企业多、就业机会多,只要肯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桂尚花满怀憧憬。“赵湾乡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134户易迁户只有搬出去才能有好的发展。”赵湾乡党委书记刘伟说,赵湾乡青龙山、韩家山和窑岭等几个村位于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安置点的选址成了难题。再加上这些地方平均海拔1000多米,交通不便,经济收入低,如果仅仅从山上搬到山下,往往只能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想真脱贫难度极大。立足实际,采取跨区域搬迁的超常规方法最终被选定。

搬得出,更要留得住、能就业。如今,隔三岔五就有招聘会在安置点举行,参加招聘的大都为谷城经济开发区内企业。“不仅要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还要给他们施展拳脚的舞台,激发创业就业的内生动力。”刘伟说,搬迁后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安置了36名贫困劳动力到三环锻造、银纺集团等企业工作。对一些没有劳动技能的,提供相应的公益岗位。目前,安置点内自主创业的市场主体达19家,带动57人就近就业。

走进安置点综合楼,一楼是易迁户姚大兰开办的便民超市,农商行的1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为她提供了支持。二楼是致富带头人郑芳琴创办的包装袋加工厂,一批留守妇女在这里就业。“这活儿上手简单,新手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熟手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

综合楼旁,一片土地正被平整。“我们想在这里建设一个10万袋规模的食用菌大棚,再解决一部分易迁户的就业问题。”刘伟说,赵湾乡香菇产业牌子响,那些年龄较大、不好找工作的易迁户可以到香菇棚子里来干活。“虽然搬下来了,但原有的山地还是村民的,可以继续耕种。我们正准备把一部分村民不愿意继续耕种的土地流转给耕种大户,发展特色生产。”刘伟说,他们在县城租了门面,专门售卖香菇、木耳、茶叶、魔芋、豆腐等赵湾特产,拓宽大家的增收渠道。“以前娃子上学要跑几十里山路,我们有个病也拖着。现在县城两所高中和县医院离小区不到10公里。”9月1日,易迁户韩学洪的两个孩子和其他61户的子女全部就近入学。

曾在深圳打工的韩学洪在安置点开起了“学洪农家乐”,在外地打工的妻子也从外面回来了,现在县城一家超市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以前,只有过年的时候娃子才能见到我们,现在一家人在一起,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鸳鸯福禄成佳偶,龙凤呈祥结良缘。”一副喜庆的对联贴在易迁户郭安翠家的大门上。8月,郭安翠高兴地将儿媳妇迎进了门。“赵湾山高路远,姑娘们都不愿意嫁到山里去。”郭安翠说,前两年扶贫队进村后发现,仅青龙山村就有68个单身汉找不到媳妇。

如今,搬迁不到一年时间,安置点喜事连连。“旁边楼上韩仕海的儿子也找到了对象,估计马上要办喜事了。”郭安翠开心地说,“我的儿媳妇也怀上了娃,我正忙着准备孙娃子的衣服。”“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要让从深山搬出来的贫困群众有事做、有保障,实现稳定脱贫。”市扶贫办负责人说,谷城县把赵湾乡134户易迁户跨区域搬迁到寸土寸金的谷城经济开发区,实现了城镇化集中安置。这一跨,跨出了基层干部的创新担当,跨出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